国货路上的杭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1-3-27 8:37:18   点击数:
杭报集团业务交流…………探

事…………今年11月1日,杭州日报创刊65周年,回想25年前,杭报报庆40周年的时候,我是在国货路上过的,今天就来说说国货路和国货路上的杭州日报吧。1国货路不长,东西走向。25年前的杭州日报在该路的西头,国货路北面是杭州日报编辑部,南面是杭州日报印刷厂。国货路西头与浣纱路相接,浣纱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之前是一条浣纱河,后来填平了,但有防空洞留下来。从国货路穿过浣纱路往西是将军路。现在的解百新世纪后面,很早以前,据说敦煌学家常书鸿和漫画家华君武曾在此居住。出了国货路西口,可到延安路、南山路、西湖、吴山等地。▲杭报国货路国货路中段,与杭报相邻的是青年会灯光球场,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海灯法师曾来此表演武术;对面是见仁里。▲青年会钟楼国货路南口与青年路相接的是青年会钟楼,以及青年会主楼建筑。这里附近有市轻工业局旧址,我曾去过楼上,该建筑的楼梯与老杭报的楼梯很像,应该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建筑;旁边还有市饮食服务公司、杭州照相馆(原来在延安路上)和知味观分店,有一家做旗袍的中式裁缝店在附近,还有湖滨浴室,快报上说开了22年,这说明是杭报搬走后开设的。▲九十年代的国货路从青年路往北可至解放路,路口有解放路新华书店(现名购书中心),向南通往开元路。从青年路可以经过解放路、东平巷、积善坊巷、开元路到达中山中路。所以老杭报的地段是一流的,而且当时原市政府和省人民大会堂在报社西面,可以说是从前杭州的中心。2当时自己还只有二十几岁,来杭报之前,我原来单位的企业报是在杭报印刷厂印的,我曾来杭报工厂部沿街的业务科办事情,或到铅字房运报纸,也到见仁里划版样的杭报老师家里。我所在的企业报属市记协管理,所以有时也来老杭报开会,有时我也代厂里的领导来老杭报参加座谈会。我在企业报的时候,经常向全国多家报刊投稿,发表了许多速写、插图、刊头设计等。▲老报社与印刷厂当我考进杭报后,那就与企业报不同了,企业报工作要舒适得多,而在杭报要独当一面了:下午版创刊前的热身版和创刊时的报头是我画的,我常领着任务去剧院画舞台写生,也经常骑自行车去西湖周边为副刊画插图,我还是《漫画版》和《影画廊》的版面编辑,遇上年世界杯报道,连续近卅天,我画了许多体育漫画……我感觉是兴趣与工作的结合,虽然忙但有味道。▲杭报印刷厂原址我每天上班时,在国货路上跑过去跑过来,来回于日报编辑部和工厂部照排、下午版编辑部之间,一天要跑好几回。当时的办公室,夏天热冬天冷,没有空调,后来配了电热台板;几个人共用一个电话,家里还没有电话。▲国货路东口当时的编辑部大院子有点像大墙门,楼不高,有家的感觉。夏天中午安静时,有同事的孩子在院子里踢可乐罐玩,而我则在考虑着图该怎么弄。当时是手工划版样,所以版面大都精雕细琢;记者用笔和稿纸办公,电脑只有照排有;排字已经历从铅字到胶印,再到激光照排的过程。后来北大方正系统来了,电脑培训课是在编辑部三楼会场和工厂部一楼,一大群青年记者编辑进行学习。年11月1日报庆40周年,第一次印彩色报纸,一版是我在宝石山下一弄北大方正排版的,这里也是杭州电视台的旧址。3当时报社总人数大约四百人,大都在编辑部与工厂部两个地方,有许多老记者老编辑还在工作,他们中的不少人经过了许多风云变幻。编辑部院子里的三幢楼呈“U”字形。进入编辑部主楼,两边是黑板报,我沿续了从小学、中学、企业到报社出黑板报的历史。前方中间是木板楼梯,走上去“咚咚”作响,两边墙上是评报栏,挂着当天的报纸,编辑记者们可以贴纸发表看法和意见。▲国货路老报社编辑部西面是一幢面向浣纱路的居民楼,住着许多报社职工。这幢居民楼的一楼有“杭报图片社”和“新娘世界影楼”,大门在浣纱路上,后门通向大院子里,所以经常有人从这里抄近路走。那时的夏天,流行男士穿大花的短袖衬衣,报社内的老师也这么穿。报社行政科每月发一次“生菜”,就是发榨菜等,发货很热闹,有一次发鸡,要把脚捆起来,拿回家还要杀鸡,这让外地员工为难。经常看到汽车运来发放职工的东西,因货堆得高,在门口倒进倒出,引得路人驻足:这家单位条件蛮好滴。▲国货路西口在国货路的日子里,有一次青年记者编辑考试,是到积善坊巷内的公馆里进行的;有一次看记录片是到浣纱路对面泗水坊的市政府礼堂内,这个礼堂不显山露水,现在我竟找不到了。有段时间,有老记者去副刊部借“看片证”,我们就跟着,到浣纱路对面将军路上的新华电影院,看《画魂》《阳光灿烂的日子》《唐伯虎点秋香》等电影。有时我也常到解放路新华书店(现在的购书中心)去买书,或到东平巷与中山中路相接转角处的报摊买杂志,50块钱可买许多杂志。年是狗年,老报社的春节游园活动是在青年会主楼里面举行的,因为老报社编辑部大楼多是地板,搞活动人多不安全,有关领导叫我画了许多小狗作装饰。年12月,我与其他人离开了国货路的编辑部大院子,之前我所在的摄影美术部的部分同事,在大门口及院子里拍照留念,见许多用过的“三斗桌”(就是现在报史展览中的这种老桌子),堆在院子里,完成了使命。4如今,老报社编辑部原址是如家商旅酒店,工厂部原址是杭州日报假日酒店,报社门口两边的报栏已变成几家小店:有杭帮菜馆、咖啡店、超市等。有时我经过,会到院子里去转转,算是重回旧地怀古吧!灯光球场早已拆了,此地块与解放路上的原太平洋电影院成为综合体;青年会的报栏仍在,还是有路人在看报;而青年会的围墙拆了,这样可以欣赏青年会建筑的全貌。▲老杭报原址门外在老报社大门西面原报栏的地方,如今开的咖啡店门口有女子坐着,在优雅地喝咖啡。有时我到西口转角报摊来买杂志,与老板娘说起隔壁老杭报廿多年前的事。我感觉到,自杭报离开后,国货路安静许多。这次我在梧桐落叶翻飞的国货路写生,把人行道上的隔离墩子当凳子,把电表箱作画桌,画着画着,仿佛又看到了曾经年轻的自己。

作者焦俊

年至今一直从事杭州日报美术编辑工作

画过许多报刊上的漫画速写插图等

尤其喜欢画老街旧巷和人物漫像

点击右上角分享你感兴趣的内容

小编24小时不定时在线

欢迎交流

?

投稿:

hzrbywjl

.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eshao.com/yxcl/127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