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得让灾难里的数字变成活生生的个体

发布时间:2022-3-11 10:17:07   点击数:
#TuTouSuo

??新闻的意义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陷入越南战争泥沼难以自拔。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被飞机和轮船送向数万公里之外的东南亚。一时间,战火纷飞,美国国内舆论动荡,政治环境高压,几代总统口径一致:战争近在眼前,请支持美利坚合众国的胜利。于是,五万美国士兵在胜算颇低的战事中死亡,三十余万人受伤。与此相对,越南共和国军死亡二十五万人左右,是美国死伤的五倍。战争的枪火向着时间轨迹流动蔓延,将历史的游尺和浮标拉回年12月13日,日本法西斯侵略军占领当时中华民国首都南京进行为期六周以上的残忍屠杀,超过至少三十余万同胞被害,男女老少均未能幸免。现在,我们将世界地图展开,让这场对于全人类的灾难视野不断扩大:从年德军突袭波兰,公然无视慕尼黑条约后,至年9月,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前后耗时六年之久,全球死伤超过七千万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中国和苏联分别以一千八百万至两千两百万的死伤人数高居世界国家伤亡人数前列。、0、00、000…数字不断膨胀扩大,白纸黑字的新闻报道在充满古铜色油墨的印刷纸下被生产出来,上海租界里被西洋建筑围绕起来的车马路上,卖报童正高举报纸宣布:淞沪会战死亡四万余人!淞沪会战死亡四万余人!数字在计数器上跳动,看报的男人面无表情地读完报纸,将它放置到刚刚喝完咖啡的早餐桌上,扭头向妻子说:又死了这么多人。数字对人类的意义只在于传递信息,消除不确定性。但死亡,却远不是一个信号可以表达和阐述的事实,它包含着生命的骤然而逝,覆载着往生者所有过去的经历,以及尚未达成的心愿。一百万人的死亡不会让人潸然泪下,但一个人的死亡却能让众人感到伤心和痛苦。当人类的生死之事变成新闻报道中的冰冷数字,那它将永远失去人文关怀的价值。新闻也将不复拥有与观众共情的意义。如果读到这里,假设你觉得战争、死亡和悲愤都已在时间沉淀中消逝,或许我们也可以暂时搁置死亡人数一再突破新高的深陷疫情泥沼中的印度、炮火漫天的巴基斯坦,只将目光停留在四天前的甘肃省白银市:“22日9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名越野跑运动员,踏上了在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举办的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征途。由于恶劣天气影响,数十名参赛选手发生失温……23日12时许,甘肃白银市景泰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公共安全事件前方应急指挥部宣告搜救行动结束,最终确认遇难参赛者21人。”(消息摘录至新华网)在我所阅读的数篇关于此次事件的新闻里,死亡人数、救援行动以及灾难事故发生的原因等成为消息、通讯等报道体裁主要关心的对象,它们不断更迭,通报事件发展进程,公布调查情况,很好地起到了「传递信息、消除疑虑」的作用,使得公众对灾难发生的疑惑逐渐解开。从新闻的理性功能上来说,通过对死亡人数、事故原因等事实信息的展示平复舆论情绪,化解舆论场中因官方信息不明、传播渠道堵塞而可能出现的谣言、流言,消息、通讯这样的报道体裁是完全能够应付自如的。但它们的问题也是出在对事实的描述上,太过笼统和泛化。公众确实能够通过新闻了解情况,却很难在这样的新闻中引发公众共鸣、共情,甚至无法将事故的严重性完全地展示出来。「媒介即人的延伸」。马歇尔·麦克卢汉在考虑到技术的作业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之时将这个看似天马行空的论断抛出,并认为所有的媒介——包括钟表、交通工具等泛媒介——都是人体功能和人类行为的部分或完全延伸。如果将这个概念放置到「新闻和人类关系」的问题中进行思考,则可以认为,作为人类认知水平和思维模式的延伸,新闻理应包括笛卡尔所说的理性与感性的二元论:一方面以事实信息的传递解决人类行为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应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eshao.com/bztd/141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