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RokasAleliunas
字体是当代社会信息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读取文字信息时,可以粗略地分为两个步骤:先是视觉捕获图形,再通过大脑分析读取图形所包含的信息。也就是说,字体应该是视觉与信息的双重载体,是需要符合人类审美以及信息传播诉求的。
这一点在不少品牌的logo上都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作为用来传递品牌风格及理念的符号,品牌logo需要以最简洁、直观的方式将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并在消费者的脑海中形成记忆。
陈嵘为ALKAQUA设计的英文logo字体而对于国内的字体设计领域而言,由于汉字复杂的笔画以及多音字、多义字等特殊属性,人们需要建立一种新的逻辑与审美。在上次探访汉仪字库国风气象局后,应磁粉们的强烈要求,我们邀请到了不同时代的三位字体设计师朱志伟、陈嵘、陶一泓,让他们来讲讲中国的字体设计到底打哪儿来,又该往哪儿去呢?PS:这篇文章干货满满,记得记笔记噢!朱志伟
中国著名字体设计师
汉仪字库艺术顾问,代表作品:汉仪玄宋、博雅宋、雅宋、风雅宋、铁筋隶书、北魏楷书等。
陈嵘汉仪字库签约字体设计师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硕士,interdesign联合创始人、设计总监,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副教授。陶一泓汉仪字库高级字体设计师毕业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代表作品丝沐体、阿里巴巴普惠体。
中国字体设计发展在信息时代,比起用笔写字,更多人开始使用电子输入设备将汉字呈现在屏幕上,似乎没有人会在乎这些文字的字体从何而来。或许是因为这些字太常见,视觉上乍一看没有明显的特点,所以我们无法用欣赏的眼光去辨识字体之间的美感与区别。事实上,字体在书籍报刊排版中的作用相当明显。而之所以我们对于宋体、黑体等常见字体的观感较为单一,是因为在早期由于我国印刷工艺、国家政策等原因,这类字体的功能性需求远超于视觉需求。随着现代工艺的进步,信息传播的载体变得越来越丰富,各式各样的字体设计也使我们在获取信息时的视觉舒适感提升了不少。陶一泓字体作品:丝沐体
在中国,字体设计的概念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在电脑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国内印刷字体领域中设计的概念并未被普及,字体设计被称为绘制字稿,需要用铅笔或毛笔在坐标纸上进行绘制,而做这件事的人们则被称为工艺美术师。在国内字体设计最早出现在美术院校的美术教育中,随着电脑的普及与字库公司的出现,才逐渐有了字体设计师的概念。
中国著名字体设计师朱志伟告诉我们,中国的字体设计很多都是直接来源于中国书法,比如我们熟悉的宋体就是为了适应印刷术而从书法中演变出来的一种字体。在唐代中后期,雕版印刷术逐渐普及,人们把欧阳柳赵等著名书法家的楷书字体写在木板上,然后由工匠来刻,进而印刷与传播。
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需要的信息量也就越来越大,到了明朝,雕版刻工们每天需要雕刻的文字越来越多,为了保证速度,便在不知不觉中把字体中的曲线刻成了直线,结果就形成了宋体字。
朱志伟字体作品:玄宋
汉仪字库高级字体设计师陶一泓告诉我们,汉字的每一个变化,其实都能反映出中国的一个重要阶段。“比如小篆出现在秦朝统一的时候,这并非创造了一个新的字体,而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以及工具和载体都有关系。”
同样的,当清末时期西方文化进入中国时,我们的版面设计产生了变化,同时对字体设计也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古以来直至清末,中国的文字都是竖排书写,清末时期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了汉字书写版面的问题,这时国内才出现了一些横排的迹象,但也仅仅是凤毛麟角的存在。直到民国新文化运动,西方现代科学书籍的引入,钱玄同、鲁迅等人才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eshao.com/bzcb/12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