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总结
在我看来,目前大部分同学与老师的英语学习策略存在着以下三大误区:
做题训练思维
单词语法思维
不考虑材料难度
实际上,在学会基本的单词与语法后,我们应该使用真正符合人类认知习惯的词块思维去学习英语。在积累了足够的词块之后,原本关系不大的单词与语法就会在我们的大脑中牢牢地联系在一起,成为我们阅读的语感,下笔的文墨。
具体的做法上,我们应该使用合适难度的材料,使用精读加背诵的方式践行词块思维。
最近很多同学都在问我英语到底要怎么去学,希望凯文写一篇相关的文章。
说老实话,针对学英语,目前市面上的书很多,各式理论众说纷纭,各式语法书层出不穷,各种练习册可以写到你吐。但我认为大部分都没有在学习策略上抓到要害,总结起来无非多背单词学好语法体系。
因此,我希望用这一篇文章,就此终结对高中英语学习的讨论。
“
目前学生存在哪些误区?
在看解决方案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现在我们学英语都存在哪些误区。在我看来,目前大部分的同学甚至英语老师存在着下面的三大误区,导致英语成绩始终无法上去。
做题训练思维
做题训练思维简单来说,就是A分数不高,就多做A的题目,久而久之自然会提高。
这种思维在理科之中十分常用,且有效。举例来说,在数学里面,如果你数列不好,就多做些数列题,如果你不等式不好,就多做些不等式题。这样去做,确实就能保证你提升对某一部分知识点的理解,最终提高你的分数。
于是,大部分人就想当然地,把同样的逻辑照搬到了英语上来——阅读不好做阅读题,完型不好做完型题。多做几套模拟题,你的英语成绩保准能够提上来。
但我可以很明确地说,做题提高这样的方式,在英语中很难行得通(除了语法填空部分)。
原因在于,“做题可以提升分数”背后的逻辑在于,你写完了A题目,一定要能够提升你写B题目的正确率。不然,你高考完全碰不到原题,写那么多题目又有什么用呢?
在数学与物理这类科目中,这套逻辑是行得通的。因为在一定程度上,不同题目之间具有思路、方法等多方面的相似性,往往你掌握了一部分经典例题后,其他大部分的题目都会不在话下。
可是我们仔细想想,这样的逻辑对于英语行得通吗?
英语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纯粹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而非答题套路。因此每一篇文章,都会是全新的文章,每一道题目,都会是全新的题目。在A题目与B题目之间,你往往很难找到方法与思路的相似性,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先把文章读懂,然后按照题目的意思把答案选出来。
从这个角度去想,做题或者泛读一些文章,对于我们英语能力的提高,几乎没有什么作用。充其量只是维持我们的能力而已。
最终,你写了很多的题(或者粗略读了大量的文章),但你会发现,该读得懂的还是读得懂,该读不懂的还是读不懂。
单词语法思维
这一点其实不能怪作为学生的各位,它其实是目前英语教育的一个普遍误区。
单词语法思维,简单来说就是将单词当做一个个积木,语法就是堆积的规则。其逻辑是,只要你有足够的材料(单词),有正确的规则(语法),最终你就能拼凑出来正确以及优美的句子、文章。这听起来非常符合逻辑。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我能够断言的是,这种做法唯一的好处是让我们能够快速入门(小学阶段)。在掌握基本的单词与语法后,我们可以马上进行基本的阅读,拼凑简单的句子。
但我们越学到后期,就会越发现这种积木拼凑式的思维有多么的反人类。
在我看来,其最大的坏处就是导致我们理解及组织语言的时间变得非常长。人的大脑容量(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了解工作记忆)是有限的,在理解与组织语言时,如果从单词和语法这样的基本单元开始,你就会出现半天蹦不出一个字情况。比如你想表达“她不知道”,你可能需要先翻译单词:知道——“know”与她——“she”,然后你会开始想语法:这里是一个动词否定,因此是“dont”,但由于是第三人称单数,因此是“doesnt”。最后,你在脑子里兜了一大圈,蹦出来三个词“shedoesntknow”,这荒不荒唐?
如果是英语母语者,他们会直接把这个搭配放在一块,以后要用就会直接拿出来用。也就是说,他们会记住每当他们要表达“她不知道”这个意思是,他们的嘴里就应该蹦出三个词“shedoesntknow”。这个过程中,非常快,没有单词,没有语法。
单词语法思维的第二大坏处,就是会让学习英语本身变得极为枯燥。你是否记得当初你下定决心背三遍一本单词书,最后却仍停留在A-C的lists?其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背单词本身真的很无聊。在背单词时,你完全看不到背这些东西有什么意义,你也不知道自己背过之后隔几天是否真的能够想得起来。因此,你本能地就会对它产生厌恶。
除了这两大之外,当然还有其他不少坏处。比如,由于你是通过英翻中记的单词,你在写作中完全无法用到;比如,由于一个词的中文意思有多个,在一段话中你根本不知道取哪一个意思;比如,一个句子里面的单词你每个都认识,但你发现你还是读不懂;......
那么我们到底要用什么思维呢?待会儿揭晓。
不考虑材料难度
除了上面两项误区之外,不考虑材料的难度,盲目学习过难的材料,也会导致自身毫无提高。
某些英语达人由于自身英语已达到一定程度,会不太考虑学生的水平,而倾向于认为要学英语,就要去学最地道的英语,就要去读最高水平的文章。轻者推荐学生直接去读较难的原版书籍,重者甚至推荐学生去读纽约时报、经济学人等社论杂志。我们仔细想想,这有可能吗?
如果我们仔细思考,我们会知道,在高中阶段,我们的英语差不多就是美国人小学的水平。我们又怎么可能有能力一下子去读他们高中甚至大学才读的材料。
试问,如果你看一篇文章,里面有30%-50%的词你都不认识,句型都是各种从句、倒装。你是否又真的能够读懂?查完字典读懂了,是否又真正记得你查的这些东西?就算记得,你确信你一直这么下去不会疯?
这样的难度,显然就已经处在我们的恐慌区(恐慌区的定义见本专栏的核心思路)了。
“
正确的思维是什么?
讲完了三大误区,现在让我们看看正确的思维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一句话,你们很可能也听过:学英语的关键在于词组与常见句的积累。
先说词组与常见句(这两个我倾向于合称为词块)。一门语言说到底,就是一部分人的表达意思的习惯而已。而词块就是他们习惯的体现。如果你看了足够多的词块,你自然而然就会知道哪些词应该跟哪些词一起出现,他们一般都在哪些情景下使用,表达怎么样一种情绪或者疑似。
如果把单词语法思维比作搭积木的话,那么词块思维就跟搭配衣服很像。你不会在学习搭配衣服的第一天就去学习衣服设计、配色原则、各式款式等等。相反,你会看杂志上模特的搭配,明星的搭配与身边朋友的搭配。一开始,你会进行模仿,别人穿什么,你也穿什么。而尝试久了之后,你就会自然而然地了解到哪些衣服适合一起出现,并有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你自己的变化——你变成了时尚达人。想想学英语,与这个过程非常类似,上面提到的衣服,实际上就是词块。
现在再让我们诠释一下积累。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任何英语能力的进步,能且只能立足在积累的基础之上。这句话乍听起来是一句废话,那么不妨让我们看看前面说的反例。我们讲到,写阅读题或粗略地读文章并不能提升你的阅读能力。原因就在于,它们本质上都是泛读。读了一遍下来之后,你并没有积累任何新的“语言素材”。你只是简单地把眼前的英语,在脑海中翻译了一遍而已。你可能读懂了文章的意思,但你没有积累,没有记住新的词组,新的句子。因此,你也就没有提高。
“
我们具体怎么做?
说完了理论,那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去做呢?其实也只有一句话:选择合适难度的材料,用精读加背诵的方式学习。
如何选择材料?
在进行材料选择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材料难度的匹配,一定比材料本身的“好坏”更加重要。
所谓难度的匹配,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eshao.com/yxcl/13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