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旦报纸和报馆考察中国报刊历史的视野

发布时间:2021-3-15 17:40:11   点击数: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

摘要以戈公振和梁启超为对象,揭示、比较“报纸”和“报馆”两种不同的历史视野,从而认为:戈公振所定义的“报纸”,是直接来自专业化类型报纸的启发,他在突出报纸内容和形式特征的同时,也使之脱离了历史语境,成为一个先定的标准物品,并以为报刊的历史,就是不断向这样的标准进化的过程。梁启超的“报馆”,归属于国家有机体,为之发挥“去塞求通”的作用。在这种结构功能的框架中,报刊的历史成为办报者如何担负并完成“有益于国事”的职责的经过。故而要立足人类沟通层面重新理解“去塞求通”,并以媒介之“通”为视野,以中介化实践为路径,着眼于媒—介的联结和转化,使报刊史成为报刊使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相遇、碰撞、改变和构成的关系形态史。

关键词报纸;报馆;中国报刊史;媒介

作者黄旦,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浙江杭州)、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

本文载于《学术月刊》年第10期。

引言:“报纸”与“报馆”

中国报刊史的研究者,对于《中国报学史》中的报纸定义不陌生。戈公振从“内容”和“形式”推演出的“报纸”,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刊史研究者提供了样板,成为他们“看山是山”的一个取景框。不信,粗粗打量一下目前已经面世的大多数报刊史教材,以及近一二十年逐渐时兴的“报纸职业化”之研究,便知端的。

如果不是驻足于戈公振,将目光前移至晚清,则另有一篇与报刊史研究相关的重头文章,那就是梁启超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文章标题清楚表明,它的对象是“报馆”而不是“报纸”,而且是从“国事”角度来论,并由此排比出中国“报刊史”的这样一番景象:

梁启超

太师陈诗以观民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使乘轩以采访之,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移于天子,犹民报也。公卿大夫,揄扬上德,论列政治,皇华命使,江汉纪勋,斯干考室,马畜牧,君以之告臣,上以之告下,犹官报也。

梁启超的这篇文章,凡是做新闻研究的也都有所知。或许是因为其非属正宗的报刊史讨论,或者是因为梁启超的比附不合今人的口味,更有可能是因为多数人只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eshao.com/yxcl/126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