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本历史书,也都有它自己的历史。书到末页,寥叙书本背后的人事,以表感激。
海德堡的春暮夏初,微凉多雨。汉学系当时还坐落在学院路(Akademiestrasse)上,虽然与熙攘的主街只几十米之遥,转入这条石板路,却也觉得繁华与我无关。图书馆底层的文件柜中躺着的一盒盒微缩胶卷,很多是民国时期英文刊物的副本,这些胶片要用机器放大到泛黄的屏幕上,反复调整位置,才看得到字迹,有些被墨色模糊,也无从辨认。当时未曾料到,和这些胶片和泛黄的屏幕打交道,竟会成为日后某段时期的日常。而初次给我拉开那些抽屉,饶有兴致地向我介绍这些“珍宝”的,是瓦格纳(RudolfWagner)教授。渊博且深邃的人,头脑没有界限,无所谓古、今,无所谓东、西,也无所谓位阶高、下,所以他才愿意和我这样一个“素不相识”的学生,滔滔不绝地分享民国时期西人记者的掌故,也无论走到哪里,都心心念念惦记着周围人的研究课题,甘愿成为学生和后辈的研究助理,每有机会到访各地的图书、档案馆,都不厌其烦地一页页扫面文档,传给同事和学生。而有些看似不经意的点拨,和身体力行的模范,其实已经种下了思维的种子,只待遇到合适的契机,即可继续生长。所以这本书,应缘起于引导我探索租界英文报刊的这位鸿儒。本欲将中文版致敬教授,以回应他一直以来的提点,却突闻教授于年十月末辞世。深深悼念之余,唯有将先生孜孜以求踏实严谨之风,内化于心,但求一路不枉先生最初的提点和指教。
本书的研究,主要成形于澳洲国立大学求学时期,此间深得马丁(BrianMartin)博士的督促与指导。马丁未在学术机构工作,认为澳洲大学过度冗繁的行政和商业运作模式,不能给深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环境。他在家里辟出一间书房,四面安放通抵天花板的书架,并安置一排只在图书馆才见得的摇把式书柜,在工作之余,潜心钻研近代中国历史。退休之后,他索性全天扑在对史料的琢磨中,遨游过往,品咂中国的政治智慧,深得其乐。令人惊奇地是,他书房汗牛充栋,却能对各本的内容和位置了然于心,时常兴起之时,钻进书海,信手拈来一本,拂去浮尘,旧友如同初见。他曾花费十年心力,在全职政府工作之余潜心研究青帮,并取得了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发表为《上海青帮》一书,成为研究民国时期中国社会不可绕过的一本杰作,若非有巨大的热忱和惊人的毅力,难以想象他如何能以身兼二职的状态,完成辛苦的研究和撰写。即便花费如此心力,他在加州大学的出版合同上,却刻意勾去参加任何评奖的选项,认为奖项不过是名利的浮云,扎实的研究,不需要虚名的包装。而研究中国历史亦是他的毕生兴趣,专注夯实学问之余又带几分随性。他把人心和政治看得透彻入微,也因此对权势不屑一顾,在旁人眼中属于做事特立独行,不循章法的怪人。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对历史人物的尊重,不以任何先见或后见知明妄下结论的思维习惯,其实练就的是对古今人事深切的同理心。他试图用当时的情境理解当世之抉择,且对各种选择抱有深切同情,但也不失自己的理性判断。其言行风范堪称学界之隐侠。研究期间,适逢赤见友子(TomokoAkami)老师研究日本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铺陈帝国宣传网络的历史,试图以全球的视野看待亚洲的变化,注重东、西之联通。赤见老师治学严谨,为人谦和、纯粹,毕生致力于钻研二十世纪国际社会的组织构架与思维脉动。其超越国族的格局,对本书的研究也深有启示。任格瑞(RichardRigby)教授精通中国文化,熟捻民国时期多国在华竞争的外交环境,从外交部门退休后,一面为中澳交流不遗余力,一面重拾琢磨中国历史的兴趣,注重对周作人的研究。铃木泰莎(TessaMorris-Suzuki)教授是位将严谨的学术研究呈现于简洁而引人入胜的故事之上的奇才,研究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虽然以日本历史为主,但其学术关怀没有阶层、国族、地域的界限,且一手写学术论著,一手写侦探小说,乐此不疲,笔调看似温柔平和,其实字字针砭时弊。能得其教诲,耳濡目染,如获至上之醍醐灌顶。书稿的翻译经费得到铃木教授的澳洲科学院项目资金,以及澳洲国立大学中华研究中心的资助,特此致谢。翻译稿经过作者全文斟酌,并进行部分扩展、改写。又蒙廖敏淑老师通读全稿,于细节之处悉心甄别,为作者提供了诸多修改的意见。品味各处修改原委,皆令人深受启发,不禁感慨廖老师对历史细节和大局把握之精深。另外,社科文献出版社的李期耀编辑对此书也花费诸多心力,斟酌文字之余,协助查找比对文献,力求完善。感谢香港大学出版授权中文版的出版。一本书,虽有作者挂名其上,其实也无所谓作者。每一帧思维的编织,若不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积累了周围人点滴的浇灌、启示、栽培和助力,又何以成文?帮助这本书成书的可爱、可敬的人很多,虽然无以一一言及,却也都在书页各处留着心力的痕迹,与读它的人,继续另一程的启示。本文出自魏舒歌:《战场之外:租界英文报刊与中国的国际宣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年5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eshao.com/nrsj/12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