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通讯员的情怀
“党史天地、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新华每日电讯……”88岁的朱昌荣如数家珍地取出他的学习材料。
5月27日上午,遇见朱昌荣老师时,他正在家里阅读《党史天地》。这是他退休后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每天上午阅读党报党刊是我多年的习惯,这些年通过读报,我加强了党性修养,提升了思想境界,特别是看到党中央抓改革、促民生的干劲和作为,打心里充满了自豪。”谈起阅读经验,老人思路非常明晰。
生于年的朱昌荣,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贵德人。年参加工作后,就拿起笔,以新闻报道的形式,记录工作中的所见所闻,采写农牧民的新生活。这一干就是四十年,后来,他拥有了一部珍贵的相机,也就是从那时起,他用镜头记录了很多历史场景。
(高原水乡)
多年来,他从事文字和摄影工作,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谈及写作,他说,搞新闻报道工作最大的希望就是把自己的家乡宣传出去,同时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老人先后给《青海日报》《青海藏文报》《西海都市报》等报社投稿,将家乡的巨大变化通过报纸告诉了更多的人。迄今为止,朱昌荣老人在省内外各类报刊发表摄影作品近余幅;在年青海省新闻摄影学会举办的“牡丹杯”摄影大奖赛中,他的摄影作品《高原水乡》获优秀摄影作品奖;在年7月由青海省摄影家协会、青海新闻摄影学会、青海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可爱的青海》“柯达杯”摄影大奖赛中,其摄影作品《致富之路》荣获优秀奖。
(致富之路)老人的书架上摆放的《岁月无痕》《人生如梦》和《新闻稿件选辑》是他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文集汇总,其中不乏“河阴地区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我县建成一座粮油综合加工厂”“黄河浮桥的变迁”……这样散发着浓厚历史气息的纪实报道,无疑为贵德县史料库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且宝贵的文献资料。
(新闻作品)“现在老了,回头看看自己写的一些新闻稿件,我觉得很欣慰。虽然这些稿件都是"豆腐块",但是,这些都是我多年来耳闻目睹后写下来的,反映了贵德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性变化,算是我一生的积累吧。”有着55年党龄的朱昌荣老人深有感触地说。
年,朱昌荣老人退休后,依旧发挥着党员模范作用,他义务管理起河东乡太平村的农家书屋,并把自己订阅的报刊拿到村里,给不识字的老人们讲解县上、省上,乃至全国发生的大事。早在十年前,也是朱昌荣老人临近80岁的时候,他还骑着自行车、背着相机奔走于田间地头,老人告诉记者,现在党和国家的优惠政策多,老百姓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他每天看看报纸,听听广播,了解当下的新闻。想到什么了就拿起笔,把心中的感受写下来。
采访结束后,走在老人所住的小区,花园里的一棵沙枣花开了,沁人心脾的香味飘得很远。笔者在想,如果朱昌荣老人看见这个画面,会不会又有一篇“贵德沙枣花儿开了”的图片新闻占据在某一篇报纸的角落呢……
(县文联供稿)往期回顾
贵德县乡村振兴局举行揭牌仪式
贵德快讯|乡镇、部门工作动态
学党史访党员忆初心|甘当群众的老黄牛——陈德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eshao.com/bzzk/13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