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现代情报年第四期荐读

发布时间:2021-10-31 12:58:34   点击数:
原文摘自中国知网,点击最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情报理论与前瞻观点智慧安全情报服务体系研究王秉;陈超群;3-9+摘要:[目的/意义]安全情报是促进和保障安全的必用之宝,开展智慧安全情报服务体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方法,分析智慧安全情报服务体系的层次框架。其次,构建智慧安全情报服务体系,并分析智慧安全情报服务体系的运作过程与服务模式。最后,分析智慧安全情报服务体系的若干关键问题。[结果/结论]智慧安全情报服务体系包括支撑层、安全情报资源层、安全情报服务层与用户层4个层次,它的服务模式包括情报主动式与用户主动式两种,它的关键问题包括安全协作问题、安全情报管理问题及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基于知识图谱的网络舆情研判系统研究张思龙;王兰成;娄国哲;10-16摘要:[目的/意义]知识图谱基础应用对于加强网络舆情研判系统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本文在相关研究基础上,针对知识图谱在系统中融合路径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基于知识图谱的网络舆情研判系统模型,对网络舆情研判系统构建实践和应用进行了探讨。[结果/结论]研究表明,基于知识图谱的应用,有利于网络舆情大数据的精准获取和智能化计算,有利于统一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和加强语义分析,有利于准确分析研判网络舆情的风险点、矛盾点,有利于舆情自动编报、精准推荐和决策支持。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政策的文本分析——基于政策工具、社会系统论、政策效力的三维分析框架赵雪芹;蔡铨;王英;17-25摘要:[目的/意义]大数据时代所衍生的大量个人隐私安全问题,致使如何完善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政策体系、加强个人信息安全成为首要问题。因此,开展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政策文本量化研究,对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国家发布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计量法构建政策工具、社会系统论和政策效力三维分析框架,对我国目前的个人信息保护政策体系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政策工具维度,我国环境型政策工具使用较多,缺乏供给、需求型政策工具的协同使用,政策工具使用失衡;社会系统论维度,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实施主要依靠对信息收集者和公众的约束,政府和技术层面的管控较少;政策效力维度,随着政策数量的增加,政策累计总效力在不断提高,但政策效力增长率差异较大。针对存在的问题,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政策的优化提出了建议。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基于Kano模型的B2C电商平台信息服务功能研究娄策群;李罗佶;王雪莹;26-35摘要:[目的/意义]对国内B2C电商平台的信息服务功能进行划分,揭示用户对这些功能要素的需求情况,有助于B2C电商平台充分了解用户的信息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改善信息服务现状。[方法/过程]以B2C电商平台的信息服务功能为切入点,运用Kano模型理论分析用户对于B2C电商平台信息服务的功能需求,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略。[结果/结论]B2C电商平台的25项主要功能中,经统计:必备型功能5项,期望型功能4项,魅力型功能3项,无差异型功能12项以及反向型功能1项。基于网络演化博弈的互动创新社区用户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李从东;黄浩;张帆顺;36-45摘要:[目的/意义]为辨析网络演化博弈视角下互动创新社区用户知识共享行为影响因素以促进社区用户间的知识共享行为。[方法/过程]在传统演化博弈理论与网络演化博弈理论的基础之上,分别构建互动创新社区知识共享模型,通过计算与仿真,对比两种方法下社区知识共享的演化结果,分析社区用户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利用传统演化博弈方法与网络演化博弈方法得到的互动创新社区演化均衡点并不一致;协同收益、社区奖励与知识共享成本对互动创新社区知识共享演化深度有显著影响;社区网络规模与知识共享风险对互动创新社区知识共享演化速度有显著影响。社会系统视域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耦合机理研究张蒙;孙曙光;46-54摘要:[目的/意义]理清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耦合机理,发掘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实现规律,为虚拟社区的繁荣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过程]基于社会系统理论,在解析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系统组成和共享耦合过程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社会系统与认知系统四阶段结构耦合模型,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耦合机理进行研究。[结果/结论]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实现是社会系统和认知系统结构耦合的作用结果,通过外化、群化、内化、创造4个阶段两种形式的反复耦合,实现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螺旋演化和用户知识水平的螺旋升华。用户行为与用户研究移动学习平台的交互设计:可用性与用户体验的比较研究韩宏亮;李月琳;55-68摘要:[目的/意义]本研究聚焦移动学习平台的交互设计,探讨交互设计的可用性以及影响用户体验的设计要素;[方法/过程]以移动英语词汇学习APP“百词斩”和“一点英语”为研究案例,通过实验研究与比较研究方法探讨交互设计要素的可用性及用户体验;[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两款产品在设计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不同类型的交互设计能够显著影响系统的可用性和用户体验。此外,针对APP的研究应更多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eshao.com/bzzk/136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