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医”转化的重点、痛点以及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均在这场对话中有所展开。
来源
聚美丽
作者
大布丁
5月22日,由聚美丽主办,暨源生物独家冠名的“化妆品产学研医技术论坛”在上海舜元会议中心成功举办。
在主题为《“产、学、研、医”成果转化的路径和方法》的圆桌论坛上,欧莱雅校友会秘书长郝宇博士与5位嘉宾一起就推进“产学研医”成果转化的具体实操,围绕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落地方案展开了讨论。
5位参与对话的嘉宾分别为:
东方美谷功能护肤品研究院院长/莱博科技董事长李成亮、中国科学院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北京福纳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慧博士、欧莱雅中国研发中心护肤品开发实验室总监林欣荣、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宝洁研发高级科学家吴建新教授、医院皮肤与化妆品研究室副主任邹颖教授。
在“产学研医”转化这件事上,李成亮院长不仅自己做研究工作,也成功地服务、孵化过品牌,成功上过市,经验非常丰富。请您分享一些案例,同时,
在这些案例当中,您看到了哪些“产学研医”的机会点,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转化过几个品牌。我先说一下趋势,事实上从十年前开始,整个化妆品行业就开始发生了转变,从日用化工更偏向于生命科学,有很多研究生命科学、医学的专业人士,参与到了化妆品的开发;另外,从需求端来看,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皮肤问题,尤其是使用化妆品最多的面部。
我们今天的话题是“产学研医”,就是要用生命科学来武装化妆品,在这个过程中,“医”变得越来越重要,“研”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代表了未来行业大的走势。
这个走势意味着,消费者需要更好、更安全、更有效的产品。为什么需要皮肤科医生参与其中呢?因为皮肤科医生是最懂皮肤的人群,临床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皮肤病,需要通过更好的护理去解决,而不是只是依靠药物,因此护肤品在这中间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医生从最开始发现方向,到指导配方,进行安全测试,最终到临床的整个过程中,多维度参与功能护肤品的研发,从以前的一种趋势,现在变成了一种标配。
大家可以看到,“医研共创”、医生参与品牌,正在成为逐渐上升的一种趋势。我想继续问李老师,在与医生和专业人士的合作当中,
您认为还有哪些环节可以进一步改善,从而提升效率,进一步帮助消费者得到更好的服务和产品,把“产学研医”成果转化做得更好呢?
做化妆品,如果要跟医生合作,最关键的是要找一个适合的医生。比如研究光老化,骆丹教授肯定是绕不过去的。每个教授都有一个重点研究的方向,都有一个发自他内心的兴奋点,找到一个研究方面契合的医生,转化起来就会比较容易。
您认为在“产学研医”的转化上,去找相匹度最高的合作伙伴,效率是最高的,这个洞见我非常认同。就契合度来讲,李慧老师是有天然优势的,因为您之前在中科院做纳米碳材料的研究,后来又跟导师一起成立了一个相关的产业,请李慧老师分享一下在相关产业转发方面的心得。
我之前在中科院化学所,有一个实验室叫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是国内第一个以纳米命名的实验室,也是引领国内纳米技术发展的实验室。
年我从化学所出来以后,跟老师一起创业,目前正在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原料叫富勒烯。我们在把它作为化妆品原料落地开发之前,一直是用做药物的开发。在药物的开发过程中,我们研究清楚了这个原料的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认为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把它转移到化妆品行业里来之后,发现业内对这个原料有很多的质疑。
其实市面上很多年前就已经有一些化妆品用了富勒烯原料,为什么同是富勒烯原料,在化妆品行业就有这么多质疑的声音呢?有质疑安全性的,有质疑它是个炒作概念的,因此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解决来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把市面上已有的含富勒烯的产品买回来,测试细胞毒性。我们曾经买到一款产品,在加到十个ppm的时候细胞毒性就已经非常明显,比双氧水对细胞的毒性还要强,这绝对不是我们想给大家用的富勒烯原料。
年5月底开始,我们就下定决心,认为不能再沉迷于做药,而是要在化妆品界,让大家用上我们研发的富勒烯原料,不能让这种很好的药物原料,从化妆品的角度上失去了口碑。
后来我们做了大量正本清源的工作,让大家知道富勒烯不是一个有毒的物质。我们现在推的富勒烯原料,在专业机构做了临床实验,只要合理使用,没有任何的细胞毒性,安全性非常好,并且在加到一定量的时候效果非常明显。
事实上,富勒烯这个技术,从制备纯化到应用,到现在为止中国绝对是世界排在第一的。多年来,中科院纳米实验室和北京福纳康公司在已经投入了三亿多,希望可以真正把富勒烯这个原料用起来。
在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一些技术上的小细节问题。最开始研究富勒烯在化妆品上的应用时,查阅了很多在化妆品界测试原料的抗氧化特性的相关文献,在使用DPPH的方法测试时,买回来试剂,把它和富勒烯原料放在一起,无论怎么测紫外吸收光谱都不变。后来发现,这是机理的不同,富勒烯不和DPPH发生反应。我们又发展了电磁共振仪、碘化钾氧化变色等很多方式来验证富勒烯原料的功效性。
另外,公司和化学所还联合制订了三个国际上首位的富勒烯标准,包括富勒烯纯度、含量、制品里面富勒烯含量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年我们彻底解决了高纯度富勒烯量产的问题。去年,我们从公司的销售量上才感觉到,市面上开始对富勒烯开始慢慢有了认可,这个过程实在太漫长太煎熬了。
富勒烯这个原料,在以往一公斤要大几万块钱,特别贵,有诺贝尔奖的光环,又是一个新的很科技的概念,大量的微商品牌打着它的概念做宣传。实际上,这对于好的技术没有起好的保护作用。所以我认为,在产学研医各方的研究上,要在保护一些好的核心的技术和原料上多发声。
非常认可。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产学研医的成果转化,其实在这个成果转化之下有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消费者,毕竟,所有的转化最终还是要服务于用户和消费者。
消费者对于这件事情的认知度在哪里,接受度在哪里,我觉得富勒烯就是个很好的案例。
富勒烯的市场之前已经被血洗了很长时间,结果搞得消费者听到它的时候,脑海里联想的不是诺贝尔奖,而是之前微商卖的产品。
说到“医”,其实在研究富勒烯外用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非常好的效果,比如我们最近就发现,用高含量的富勒烯成分治疗毛发的白转黑,效果非常好。但是我们不了解毛发结构、不了解外用机理,所以希望找到更多医学方面的专业人士,让专业的人把专业的事情做好,这样对于核心原料、核心技术的长远发展会更好。
对的,在转化中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大家各自在各自的领域,把研究做扎实。
接下来的问题想请问林欣荣,欧莱雅作为全世界最大的集团,也是研发投入最多的化妆品集团,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欧莱雅集团在“产学研医”转化上是如何做的吗?
从研发端来讲,化妆品是非常交叉的学科,其中包含皮肤科学、化学、制剂、生物工程、光学等等,因此它的可能性非常多。
我认为,我们对化妆品科学的认知基本上不超过2%,面对着大量的未知,所以在研发端要审慎,谨慎,不要贴标签。
从“医”的角度看,医生们对于皮肤的结构,对病因、病基的理解很深刻,他们在这方面有深入的想法,而且有多年的研究。化妆品企业和医生们在这个领域去深度合作,并且互相借鉴,机会特别多。
同时,医学对策和化妆品对策是互补的。医生采取的手段是治疗的、监控的、管控的过程;但化妆品对于消费者来讲,是一个日常的过程。各自领域新兴的研究结果、研究中不同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eshao.com/bztd/15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