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陈力丹
《新闻与传播研究》年增刊“《新莱茵报》的编译与研究”,历经近两年的设想与操作,终于出版了。这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一个新的起点,值得开个专门的发布和研讨会。
出版这期《增刊》是我与暨南大学合同里规定的年的主要工作,但拖到了年底才实现。走出这第一步很艰难。这里要感谢暨南大学为此所做的开创性工作,感谢四川大学后期的人才支持,感谢《新闻与传播研究》编辑部的鼎力配合。
年1月14日,我与唐绪军邮件讨论《新闻与传播研究》能否出一号《新莱茵报》编译与研究的专刊或增刊,他同意出增刊。5月11日,我在南京大学的一次学术会上遇见唐绪军,告知他三号《新莱茵报》译文初稿已经有了。他为此申请了增刊刊号。但是后来的工作遇到了巨大的困难。翻译质量太差,几乎逐句推敲不得不消耗很多时间;编辑注释工作也经常为了一个人名、事件反复查找资料,还不得要领;约写论文的作者们都很忙。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毛湛文老师原来打包票寒假里用14天完成,但需要熟悉的材料越来越多,结果一篇论文做了14个月,后期的修改核对还是我替他完成的。李志敏的母亲病危,医院半年多,不得不把承担的论文转给吴璟薇。吴璟薇也太忙,随后怀孕了,直到生孩子的当天上午还在修改论文。这样,拖到年6月6日,我告知唐绪军三号报纸中文版基本做好,计划中的4篇论文也已经有了3篇,他就再次启动编辑《增刊》的工作。此后,仅我看清样就有4遍,一遍就是三四十万字。因为疫情的原因,印厂不能正常运转,《新闻与传播研究》编辑部的工作更为复杂。
决定编译《新莱茵报》,是年7月8日在暨南大学召开的,由我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科全书》新书发布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时代中国新闻传播新使命”研讨会上作出的。清华大学教授李彬在下午发言中指出,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要学习《新莱茵报》的革命精神,现在我们连《新莱茵报》都没有翻译过来。我说,人民大学图书馆有合订本,但翻译会很难。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支庭荣当场拍板说,我们来组织翻译。我当时是暨大的讲座教授,也是本学科研究马新观的学者中唯一略微懂一丁点德语的人,这件事情自然由我来主持。当时没有立项课题,只是说经费从“共建费”里支出。
7月12日,我回到北京,立即与人大图书馆副馆长付晓静联系,请两位同学用小平车把两大本《新莱茵报》合订本借了出来。当晚打了一系列电话找译者。7月19日,我与暨大指定的助手李志敏老师讨论工作计划并试探联系出版社。7月26日,李志敏来到北京,请了中央民族大学3位研究生,4个人连续翻拍《新莱茵报》4天。
各高校德语系的老师大多很忙,翻译日常德语是比较容易的事情,而我们要翻译的是年前报纸上的哥特式花体字,没有人熟悉那个时代,还得通过放大照片来看原文,又没有国家的课题背景,因而没有请动任何一位老师。毛湛文老师知道有一位硕士生论文写的是德国早期手抄新闻,于是找到她,她说是在德国读硕士的同学帮助翻译的。于是,又通过她找到在哈勒-维腾贝格马丁路德大学读硕士的刘然。刘然答应做第1号的翻译工作,这是找到的第一位译者。
随后,李志敏通过广外新闻传播学院朱颖教授,组织了二十几位德语硕士生认领了第2号和第3号,还有合肥、西安的外大德语学生。我专程去上外新闻传播学院,郭可院长、陈沛芹副院长为此组织了德语博士、硕士座谈会,但不要说教师,连博士生也没有参加的。后来我通过个人关系,终于有一位华东师大的德语老师承担了1号,一位要到中央编译局工作的老乡承担了1号,这两位比较专业,但各自工作确实很忙,我盯了一年左右才完成。李志敏为此建立了《新莱茵报》翻译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eshao.com/bzjs/12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