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们都知道
江门五邑是著名侨乡,
也许你不知道
它还是名报人、名记者之乡
近代以来,大量先民漂洋过海,他乡寻梦。他们积极向家乡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中西方文化在这片故土激荡交融,海外盛行的报业文化也在侨乡扎根。这里先后孕育出了30多位耀眼的名报人、名记者,在中国新闻史上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第21个记者节到来之际,
让我们走近他们,
再一次感受前辈的光荣与梦想
伍廷芳:开创近代中国人自办中文日报先河
先后担任过司法总长、外交总长
伍廷芳祖籍新会。年,他刚满16岁时,与友人在香港创办《香港中外新报》(简称《中外新报》),为近代中国人自办中文日报之始。伍廷芳留英习法律,为清修律大臣,草拟刑律,开中国法律新纪元。武昌起义时,他又首倡清帝退位之议,被推为议和代表,先后担任过司法总长、外交总长等职。
《香港中外新报》年在香港创刊,起初为两日刊晚报;年改为日刊,以四开白报纸单张印刷。该报每日四开一小张,是中国最早采用西方报纸形式进行编排的报纸。新闻及广告多来自香港英文报《开刺西报》,小部分来自《京报》。栏目有“京报全录”“羊城新闻”“中外新闻”等,偶尔也有论说及译作,注重商品行情,广告约占版面的三分之一。另印行货价船期一页,名为“行情纸”,随报附送。初时订费每年3元。该报在香港、澳门、广州等地均有发行,最多时逾万份,年停刊。该报前后历时61年,为香港创刊最早,早期影响较大的一份中文日报。
后来,伍廷芳虽在政府为官,仍十分重视新闻工作。戊戌变法前后,他曾为上海《时务报》撰写过“费城商务博物会记”等类似报刊通讯的文章。辛亥革命后,在临时政府,对柳亚子等人的办报活动,伍廷芳曾经给予支持。
五邑报人中,
不能不提到的一个重量级人物,
就是维新变法运动的杰出代表
——梁启超
梁启超:中国近代报业先驱
一篇讨袁檄文被开价20万元
梁启超是中国历史上
以政治家身份从事报刊活动的第一人
善于利用报刊进行舆论宣传
是他一生政治活动的突出特点和优势
△梁启超
他的如椽大笔在中国政海曾几度搅起过巨波狂澜,推崇他的人称赞他为“舆论骄子”,痛恨他的人诅咒他是“文坛野狐”,他自己则以言论界、思想界之陈涉(即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字涉)自任。
梁启超的报刊活动使中国近代形成第一次办报高潮,作为立宪派首领的梁启超在这次办报热潮中独领风骚。他一生所创办和主笔的报纸不胜枚举,最主要的有《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新民丛报》留给历史的最大贡献是将马克思的名字首次亮相于中国人的眼前,梁启超称马克思为社会主义泰斗,预言社会主义必将磅礴于20世纪之世界。
△《时务报》
以梁启超的政论为代表的时务文体,自由放纵,不拘一格。它不仅风靡一时,对辛亥革命时期乃至“五四运动”以后的文风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开启一代文风。此所谓:“时务报起,一时风靡海内,数月之间,销行至万余份,为中国有报以来所未有,举国趋之,若饮狂泉。”
年6月,袁世凯在北京进行复辟帝制活动。梁启超怒不可遏,写了篇论国体问题的文章。文章草成后,尚未发印,袁世凯已有所闻。他派人送来20万元巨款,说是给梁老太爷的寿礼,被梁启超婉言谢绝。之后,梁启超毅然在《京报》上发表了“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立即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当日发表该文的《京报》销售一空,“而凡茶馆、旅馆因无可买得只可向人辗转抄读。又有多人接踵至该报馆请求再版。”这篇被袁世凯出价20万元的讨袁檄文,如一声断喝,让江河止水,四方景从。袁氏开价之高,竟高出雇人暗杀近代民主革命领袖孙中山的赏金1倍。
△梁启超故居。彭伟宗摄陈少白: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报业第一人主持了多次笔战
陈少白创办的《中国日报》
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份机关报
他最早追随孙中山
进行革命活动
逝世时
人们给他的挽词
“是天民之先觉者也”
这是对他一生的最好总结
△陈少白与孙中山等人合影,左二为孙中山,右二为陈少白
年8月27日,陈少白出生在新会县外海乡(今江门市江海区外海街道)南华里。年,陈少白发表“东亚联合要旨”一文,洋洋洒洒余字,他认识到,中国要发展进步,取得革命的成功,“非济以文字不可。”
陈少白故居罗开传摄
年,孙中山派陈少白返回香港创办革命机关报。年元月下旬,陈少白用服部次郎的化名,创办《中国日报》并亲任该报社长和总编辑。该报力倡“教国保民”“复兴中国”,后来更直接刊载革命党人起义的文告和消息,在鼓吹民主思想,推翻满清统治上,起到了革命的喉舌作用。
△陈少白主编的《中国日报》
陈少白的开创性工作:一是吸取了日本报纸分栏编排的优点,采取短行分栏排版的格式。起初各报不以为然,但陈少白坚决推行,一段时间后,香港、广州甚至上海的报纸竞相仿效。
二是开设副刊“鼓吹录",专门刊载歌谣、杂记、掌故、打油诗等轻松诙谐的文字,与新闻、评论等严肃文字形成补充。这是中国报纸副刊之滥觞。
陈少白通中、英、日3种语言,口才敏捷,文笔犀利。曾每日译《几度山恩仇记》一段,在《中国日报》以书页形式登载,可以另行装订。在办报过程中,他主持了多次笔战,既与清政府的官方报纸论战,也对保皇派进行挞伐。
年陈少白病逝,他作为追随孙中山致力革命最先进的同志,被国民党隆重公祭。
在华侨所立的七大功勋中,
“革命报刊的创办者”赫然在列,
无疑,华侨是辛亥革命宣传的主力军。
仅从江门先侨来看,
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
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都曾留下他们鼎力支持革命的佳话,
而阵容整齐的五邑报人支持、宣传革命的
事迹和渊源更是清晰可见。
辛亥革命前后,海外的华文报业有了较大发展,不仅数量激增,思想活跃,而且版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这时期五邑籍华侨办的华文报刊,对宣传革命思想和推动革命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年,五邑籍华侨就创办了26种报刊。旅居美国的台山籍华侨投身华文报刊的人数最多。
台山籍进步青年李是男、黄伯耀、黄超五、黄芸苏、温雄飞、黄杰亭、许炯黎等于年在旧金山组织“少年学社”,出版油印刊物《美洲少年周刊》,鼓吹反对封建帝制,走民主共和道路。年,《少年周刊》改为《少年中国晨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大力宣传革命。黄伯耀任总经理,黄超五任总编辑,黄芸苏任主笔,李是男负责副刊和新闻的编辑工作。
△李是男等主编的《少年中国晨报》
台山附城镇的温雄飞,年便在同乡梁朝杰创办的《文兴报》当排字工,年任该报翻译。年温雄飞应聘为恩平籍华侨唐琼昌等办的《大同日报》翻译兼助理编辑,后与李是男等创办《美洲少年周刊》,年赴檀香山与人创办该地同盟会机关报《自由新报》并任总编辑。
台山端芬镇的梁朝杰,是维新运动的骨干分子。年,他赴旧金山创办《文兴报》。该报后改为《世界日报》,梁朝杰在该报当主笔40多年,还曾创办《交通旬报》。
祖籍恩平君堂镇的唐琼昌与朱三进等人一起于年在旧金山创办《大同日报》,并任总司理。该报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热情宣传民主、共和思想,鼓励华侨热爱祖国。祖籍恩平东城镇石桥头乡寨村的梁菊东,辛亥革命前应聘任《大同日报》总编辑。
祖籍新会的李啸岳,年出生,早年侨居马来亚槟榔屿,20多岁投身报业,出任马岛的《中南晨报》编辑。不久,李啸岳受聘为《光华日报》主笔,长达7年。他是一位资深的华文报业开拓者。
印尼华侨司徒赞,年创办《工商日报》;年编辑出版《教育月刊》;年出任巴达维亚《工商日报》主编。
祖籍鹤山的冯斯栾年与郑贯一(号自立)、冯自由一起创办《开智录》,世人称之为“三自”(冯斯栾号自强)。该报抨击清朝卖国行径,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的发动作出了贡献。
当年,五邑籍华侨华人虽处山海之远,
却以报人使命为职守,
以家国命运为主题,
用手中之笔
维护海外华侨华人以至中华民族的尊严,
书写海外侨胞创业的动人篇章。
在第21个记者节到来之际
让我们再次向五邑先辈报人
致敬!
运营丨新会区融媒体中心新媒部
编辑丨林翠敏
责任编辑丨陈长灿
来源丨江门发布
版权声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eshao.com/bzjs/12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