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州纵横》圆了我的梦
文图/黄志文
今天是“君伙库”自媒体六周年纪念日,好友尹君托人把他刚出的新书《君伙库——了之和他的精神伙食团》送到了我手中。
集子收录了尹君创办“君伙库”自媒体以来发表的多篇作品中属于他自己创作的多篇精品力作。拿着还飘着油墨芳香的这本集子,我马上信手翻阅起来。其中一篇“从昨日《蜀州纵横》到《今日崇州》”马上吸引了我的眼球。因为我就是当年《蜀州纵横》的创办人之一,这自然把我带到了28年前的那段难忘的岁月。
这事还得复原到年下半年。那时,从中央到地方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已接近尾声。我和朱志宏、秦先明、尹君等几个抽调到"县委社教办”的年轻人也即将回到原单位。我们那时还真是一帮热血青年,也确实有许多想法。比如说在一次闲聊中我就说,为什么我们县就不能办一张报纸呢?
我这话,很快就达到大家的支持,在社教办工作时大家都深有同感,如果我们有张报纸,我们的宣传、动员群众的工作就会省很多事。我们也都是写作爱好者,我那时还是每年受县广播站表扬的优秀通讯员。如果县上有张报纸,我们的稿子就好上报了。很快,我们几个就由先前的务虚马上变为务实,立即行动来。一面上书县委领导,一面策划办报的具体事宜。
我们当时向县上领导承诺,只要同意我们办报,我们可以“三不”:一不要编制,二不要经费,三不影响工作(纯业余)。但县委领导没有明确表明态度。这时,县志办新上任的领导觉得我们的办报思路很好,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
县志办停刊多年的《蜀州纵横》刊名可以给我们,这就省去了申请刊号的麻烦,只需向文化管理部门说明已恢复使用刊号就行。经费由我们自己找,由县志办出据发票,编辑部办公室就设在县志办在政府大楼四楼的办公室。这也就算解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办报纸,其实是说起来看起来都很容易,但办起来特别麻烦的事。有许多琐事,也有许多细节必须一个一个地解决。好在,那时我们四个主要创办人在原单位都没有一官半职,属于比较边沿化的一般科员或办事员。比如我自己,虽然在县委核心部门县委政研室工作,但是,我的主任是个非常能干、笔头子也非常硬的一个领导,有他老人家撑起,我这个办事员就可以随时棱点边边了。因此,我就有大把的时间腾出来。
由于我工作岗位的原因,在安排编辑的大体分工时,我就主动承担一版(要闻版)的组稿和编辑工作。我们那时实行的是一杆子插到底的工作机制。即,每版编辑要从组稿审稿排版到与印刷厂的出小样签字都负责到底。二版是经济版,安排的是县武装部办公室干事秦先明负责;三版是社会综合版,由县委党史办的干事朱志宏负责;四版是文史副刊版,我们取了个很好听又有点内函的刊名叫“文井”,请本土画家李拂金设计了一个“文井”的刊头图标,由县文管所的施权新负责。考虑到我们都是在各自单位工作的年轻人,为避免惹麻烦我们在本版责任编辑著名时都用了笔名,我用的是“戈卡”,秦先明用的是“日月”,朱志宏用的是“士心",施权新用的是“叶薪”。
我们这四个所谓的编辑,其实都是根本不懂报纸,不懂编辑的"黄邦"。咋个办,用我们农村头的俗话说就是"不会做鞋,傍边有样,"我们就走捷径,找来《晚霞报》、《成都人口报》这类小报纸,学他们是怎样排版的,不断摸索,不断研究,不断提高,同时也要求大家要恶补一些报纸编辑知识。
其实,在当时,最难的事情还是要数办报经费问题。已在领导面前夸下海口了,自己找经费。怎么找?我们的原始想法就是,找企业打广告,那个时候企业在报纸上打广告还算是新生事物,我们就抱着试一试的心里,利用各自的人脉关系,去游说那些有潜力又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到我们的这张小报上来打广告。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还真就找到了几家愿意打广告的企业。这里要特别感谢在一版上打广告的“东湖商城”和在二版上打广告的“听江热压板厂”(也就是后来的“达江装饰材料有限公司”),我们当时给东湖商城设计的广告语是“东湖商城顾客的宫殿”,热压板厂用的是刚评为成都市的农民企业家劳动模范厂长吴绍良手拿大哥大正在打电话的工作照(当时是经过吴厂长本人同意了的)。现在想来,还真是由于有他们的鼎力相助,才圆了我和我的伙伴们办报纸的梦。
办报的另一大难题是组稿。要克服这个困难,我们的办法是充分利用当年的朋友圈,如尹君,在社教办工作时,我是秘书组组长,他是县广播站派驻社教办的记者,平时下乡对社教工作方面的采访,一般情况下,只要有时间我都陪着他下去。现在开始捣鼓办报纸了,他那里自然会有很多稿源,还有秦先明,原本就是一个非常勤奋、非常用心的写稿高手,朱志宏和施全新也都有一定稿源渠道,至于我本人在县委核心部门工作,了解掌握一些县里重要新闻也不是难事。同时,我们又草拟了一篇征稿启事放在《蜀州纵横》改版复刊后的第一期第四版上刊登出来,用以扩大小报的知名度。加之我们定的出报时间比较灵活,原则上是一周出一刊,如果稿源不足时就两周一刊。
稿源确定后,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发行了。尹君和秦先明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是,成都晚报在我县有个发行站,好像就设在小东街的县广播站内,由于我们的报纸是免费赠阅的,当时定的发送范围内是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局行社和一些企业,发行大概是每期份。由尹君和秦先明出马很快就和发行站负责人谈妥。
一切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后,就是选择出刊时机了。那年下半年恰逢换届年,县里刚刚召开完“三会”,新的县级四大班子刚刚诞生。我们抓住这个时机,四个版面的责任编辑及时组稿,连夜编排版,又请县印刷厂的工人们加班加点。刚开完三会后的第二天,一张头版头条就是崇庆县三会召开的红色标题的重要新闻,规格是38x26cm刊名为红色的《蜀州纵横》(这四个字沿用了时任《四川日报》社长、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李半黎为“蜀州纵横"题写的刊名)四版小报,呈现在新当选的县委书记王艾文的办公桌案头时,书记脸颊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就这样,崇庆县历史上第一张由几个年轻人捣鼓的,纯民间的,也纯粹是用业余时间创办的反映全县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同时也充满正能力,后来也有人说是可以充当县委县政府机关报的又非常具有特殊身份的报纸诞生了。
当时,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的信息是,《蜀州纵横》在全县全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反应非常好。小聚时,看得出伙伴们的脸上都漾溢着一种成功的喜悦。这段时间以来,大家虽然很累,很辛苦,但大家热情都很高,干劲都很足。大家在总结经验教训时,也都指出了本期报纸的不足,提出了对下期报纸改进措施和设想。就这样,我们不断总结,不断摸索,小报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在全县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但是,好景不长。有一天,我正在单位上上着班,脑海里正在酝酿下一期报纸(好像是第七期)头版的编辑思路时,刚从某中学调到县委宣传部工作不久的舒成伏来找我了解《蜀州纵横》的办报情况,我们俩本来就是川师大的同系同年级同学,自然很熟悉。也就毫不保留地把我们的整个办报过程和思路告诉了他。
从此,我们清醒地知道由我们几个承办《蜀州纵横》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内心虽然有些许凄苦,但却觉得很释然。因为我们的初衷就是想尽快催生一张由官方主办的报纸问世,我们甘愿作一块小小的铺路石。我们的愿望实现了!
后来,县委县政府的机关报《蜀州报》创刊了。我也于年7月下派到位于施家坝的崇庆县原种场,开启了我的新一轮种田模式。
作者简介:黄志文,原崇州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崇州市文化旅游协会名誉会长、市政协书画院顾问、市硬笔书法协会顾问、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eshao.com/bzcb/12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