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明清的报纸
郭学明
1.唐朝
中国最早的报纸始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年),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
唐代的报纸叫做“邸报”,其实就是手抄本的朝廷文件(谕旨)和请示报告(奏折)等政府文书汇编,把皇帝的指示及其官员的请示和建议有选择地抄在纸上,传达给地方政府。以便更好地领会朝廷精神,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邸报与朝廷谕旨等官方文件的区别在于它是文件汇集,不像谕旨的指向性那么具体;传播得更为广泛,相当于中央政府专门刊登政府文告和信息的机关报,读者是地方官员。
为什么叫邸报呢。
汉唐时期,地方政府驻京办的名称叫做“邸”,驻京办主任叫邸吏(官名:邸务留后使),中央政府的机关报是由这些邸吏负责抄写和传发的,所以叫做邸报。
可惜唐代只有官办邸报没有民间报纸,否则的话,李白、杜甫等当不上大干部的文学大师就可以弄个主编或副刊主编干干。
2.宋朝
到了宋朝,朝廷意识到信息传播的重要性,对驻京办和邸报统一管理了起来。
那时,地方政府驻京办已不叫“邸”了,而叫“进奏院”,朝廷把各地“进奏院”集中在一起,集体办公,机构起名为“都进奏院”,相当于地方政府联合驻京办。官员也不再由地方选派,而是由朝廷统一任命。都进奏院官员多达人。
宋朝政府在抵御外敌方面是历史上最窝囊的。在对内加强思想统一方面却很有创意,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了新闻检查制度。即“定本”制度。建立定本制度的皇帝就是签了“澶渊之盟”、每年向辽国进贡的宋真宗。
你可能奇怪,邸报所传达的不都是朝廷精神吗?哪有新闻可言,为什么要检查?有什么可检查的?
信息传播是影响政局稳定的大事,绝不能粗心大意。宋朝皇帝意识到,并不是所有的谕旨和奏折都可以发到基层。下面该知道什么不该知道什么必须由朝廷决定。凡涉及到军事、兵变、边关和灾害的信息都不能让下面知道或了解详情实情。针对这类问题的奏折和批复都不能登载在邸报上。为了把好关,邸报先由“都进奏院”编辑好样本,然后送枢密院审查,确定文本后才能传发。所以叫“定本”制度。王安石变法时改革了“定本”制度,由每期审查改为抽样审查。但随着变法失败,每期审查的“定本”制度又改了回去。
当时的邸报或日报、或5日报、或旬报、或月报,出版周期视谕旨和奏折的发生量而定。那时邸报以手抄为主,雕版印刷为辅。宋朝时毕升已经发明活字印刷术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采用。
宋朝邸报的传播面远比唐朝广泛,除了地方政府官员外,民间文人也可以看得到。这是朝廷为了发挥邸报的宣传作用而允许的,这也是朝廷对邸报建立检查制度的主要原因。有些事情怕人民知情。即使是统治者的官方文书,也不愿意让民间都看到。朝廷只想把媒体做为巩固统治的工具,害怕它成为民间获得信息的渠道,害怕人民知道多了有负面作用,危及朝廷安全。
如果把邸报叫做官报或大报的话,宋朝诞生了一种民报或“小报”,一种来自民间的非法出版物。这是古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创举。
小报在北宋时诞生,到南宋时盛行。小报的内容包括未选入大报的官方文书,道听途说的新闻,还夹杂有议论评论等等。多是与抄写邸报有关的官员和一些热心的文人编写的。之所以叫做小报,是因为它是“小纸书之,飞报远近。”也就是说,篇幅不大,远近传播。有时候,小报也冒充官报并借用官报渠道发行。
对于小报,朝廷认为系“奸妄小人,肆毁时政,摇动政情,传惑天下。”所以一开始就予以打击和取缔。只是屡禁不止,越禁越盛。由此看来,中国人争取表达自由的斗争早在一千年前就开始了。
3.元朝
元朝究竟有没有邸报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因为在历史上几乎找不到记载。不管有没有邸报,元朝在信息传播领域里还是有所贡献的。
元朝的一个特征是人口很少的少数民族统治疆域很大的多民族国家,政治上的不安定性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元朝统治者特别注重信息传递的快捷和畅通。
元朝在信息传播领域里的一个贡献就是建立了全国性的庞大的邮局系统,在全国设立了0家官方邮局,但那时不叫邮局,叫邮驿,或称“铺”,蒙语叫“站赤”。尽管中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邮驿”,但元朝的邮局系统规模之大布局之密是以前各朝各代所没有的。直到现在,还有不少地方的地名叫什么五里铺,十里铺的,大都是当年邮驿所在地。
在元朝,民间小报还存在,只不过改叫“小本”了。
4.明朝
到了明朝,朝廷对邸报的重要性更加看重了。专门成立了通政司,职责是“使知朝政”。这个机构负责选择登载在邸报上的谕旨和奏章,筛选工作做得非常严,特别是对各级官员的奏章,审查更细。在明朝,官员远不像清朝官员那样奴性十足,唯唯诺诺,很有些正直大胆敢说敢谏的官员,例如“议礼之争”的诸多官员还有后来的海瑞,连皇帝都敢批评,他们的奏章对皇帝威信有负面作用。因此,必须对奏章严格筛选。有时候,甚至皇帝都亲自过问此项工作。
明朝的邸报比以前各朝的邸报多了一点内容,就是有少量的朝廷新闻,这使得邸报有了一定的新闻性。
从明朝中叶开始,京城出现了一种官办邸报的抄录版――《京报》,所谓《京报》,就是京城的报纸。这是一份由民间办的但被政府默许的报纸,是经营性的,编辑部叫报房,它登载的内容是根据邸报翻印的,所以也可以认为是官方报纸的民间版。《京报》可以出售、订阅。读者主要是官僚、士绅和商人。由此也可以看出,由于媒体的传播范围扩大,朝廷成立通政司是有的放矢的。
明朝的邸报依然以手抄本为主,一直到明朝灭亡前6年的崇祯11年,即年,才开始采用木活字印刷。
明朝继承了元朝建立的遍布全国的邮局系统,李自成造反前就是邮局系统职工,因财政困难邮局系统裁员而下岗,又由于国家对下岗职工没有很好地安置,生活困难,遂加入了闯王高迎祥的造反队伍。
说到造反,不能不提到“帖子”这个词。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数百次有规模的造反事件,要造反就要发动群众,就要有宣传品,古时候把造反时的宣传品称作“帖子”,或“匿名帖子”。
5.清朝
到了清朝,“邸报”叫做“邸抄”了。
清朝对“邸抄”的管理由军机处负责。军机处是皇帝的办事机构,是朝廷最重要的机构。由此可见清朝朝廷对此工作的重视。
在清朝,除了邸抄外,还有发布宫廷动态与官员升降调动消息的“宫门抄”和地方政府发布地方文告与消息的“辕门抄”。不管什么抄,都是官家的话语输出,没有人民的声音。
明朝兴起的《京报》在清朝有了很大的发展,有了很讲究的排版,采用木活字印刷,每天一期,面向全国发行,向民间发行。但内容还是从官办的邸抄和宫门抄上转载,都是谕旨、奏章和宫廷新闻之类的东西。邸抄是朝廷的喉舌,《京报》就是民间办的朝廷喉舌的扬声器。
中国真正的民间独立媒体是鸦片战争之后,由洋传教士最先办起来的。
作者简介
郭学明
网名郭老学徒。旅行者,思考者、建筑技术专家、建筑史学者、企业人。
著有建筑文化书籍:《世界建筑艺术简史》、《旅途上的建筑——漫步欧洲》和《旅途上的建筑——漫步美洲》;主编装配式建筑和装饰混凝土技术书籍(包括高校教材)共21部;并出版过译著和诗集。已出版书籍9百多万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eshao.com/bzbb/12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