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为文字而生并赖此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自由撰稿人。
一个贯通理科思维、工科思维和文科思维并将余生托付文学的人。
(题外话:若阁下认可鄙人的文章,届时若有撰文需求,任何题材皆可,不妨联系湘南徐工,一切用作品说话。)
温馨提示:全文字,阅读约需5分钟。
我平生走过很多桥,但没有哪一座桥像它那样如此悲悯。我平生看过很多村,但没有哪一个村像它那样如此仁慈。桥外有村,村外有桥,两个性情相近的事物惺惺相惜,互相呼应,相得益彰,成为那块土地一道靓丽的风景。如今残破不堪的观音桥那座桥叫作观音桥,那个村叫作乐善村,当我第一次踏上那座桥进而迈入那个村时,身体仿佛经受了一次从外而内的心灵洗礼。青石板桥今年清明节的前两天,我在张红亮先生的陪同下踏上了观音桥。他是一个书法家,正好是乐善人,现定居于云南文山。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道路两旁草木葱茏,青翠欲滴,展示着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我却独爱那藏匿于灌木丛中的小笋,还有竹林中那箨皮正欲剥落的竹笋,对于一个长年在广东漂泊的游子,此情此景,难得一见,兴奋中羼杂着好奇,欣喜中裹挟着快慰。大棚蔬菜基地观音桥是一座温情脉脉的桥,它像一栋镂空的小房子,上面覆盖着瓦片,具有遮风挡雨的作用,类同于风雨亭。立于桥上,放眼望去,但见万物复苏,欣欣向荣,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忽地,微风拂面,混合着一缕清香,令人神清气爽,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卞之琳的那首诗《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村口的那片小竹林观音桥是一座浸染血泪的桥,它位于乐善东侧,曾经是古代桂阳通往广东的必由之路,现在已成为太和境内有名的文物古迹。驻足于此,浮想联翩,我仿佛看到这样一幅令人心酸的影像:多年前,交通不便,科技落后,只能借助人力运输食盐。为此,一群善良淳朴的挑夫会从连州星子埠出发,他们挑着沉重的担子,头顶斗笠,身披蓑衣,肩上搭着一条汗巾,左手拄着一根拐杖,然后走上长达几百里路的骑田岭古盐道。进入太和境内,经过观音桥时,他们会停下来歇歇脚,喘口气,避避风雨,还有那毒辣的日光。稍事休息,再经过赈济亭,最后走向桂阳盐行古街。休整几日,然后又会从各自的家里出发,经过赈济亭,经过观音桥,走向远方,抵达连州星子埠。这群挑夫在骑田岭古盐道那种艰辛备至的生活状况,我们现在是难以想象和理解的,有一首桂阳民歌《挑盐歌》为证:“一根扁担两头尖,手拿扁担云挑盐,走了多少泥浆路,过了多少石头山,喊了多少老板娘,睡了多少硬地板,受了多少寒和热,吃了多少急火饭,肩膀磨破脚走烂,老婆孩子饿肚肠。”漫漫挑盐路,他们翻山越岭,渴了就掬一捧溪流里的山泉水,饿了就啃一口干粮,丝毫也不敢懈怠,因为他们知道,担子的一头挑着沉甸甸的家庭责任,另一头挑着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啊!观音桥更是一座富含人文底蕴的桥,它有四根柱子,在南边的一对柱子上写着一副对联,上联曰:乐地任遨游来来往往由自得;下联曰:善人无倖数劳劳碌碌又何妨。这显然是一幅嵌头联,将村名“乐善”二字藏头了,更重要的是,它写出了乐善人的大度包容和热情好客,亦描绘了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等市井百姓的众生相。在北边的一对柱子上也写着一副对联,上联曰:一群英气挽乾坤;下联曰:满座祥云垂世界。这幅对联够豪迈,够霸气,一种豪气干云、义薄云天的气场氤氲而来。遗憾的是,在无情岁月的侵蚀下,那两幅对联如今已模糊不清,字迹难辨,流光飞逝,斑驳了多少往事。我之所以能写出来,当然有赖于张先生的脱口而出,他可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乐善人啊,爱之深,情之切,于他而言,这两幅对联他早就烂熟于心了。哦!我差点忘了,在观音桥的北边还陈列着几尊小型泥塑菩萨,其前的贡品、檀香和酒樽一应俱全,檀香燃尽,灰烬一堆,民间信仰之浓厚由此可见一斑。在泥塑菩萨当中,其中就有一尊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它除了满足老百姓求子添丁之朴素愿望外,亦佑护我太和人民幸福绵长。老屋之一我是一个读书人,素来对民间的奇闻秩事和美丽传说颇感兴趣,平生也写过很多文章,关于这一点,张先生是知道的。当我伫立于观音桥头正凝神鉴赏那两幅对联时,他的话打破了眼前的阒寂。他突然问我:“你想不想知道对联的来龙去脉?它有一个伤感的故事哦!”我说:“好啊!好啊!愿闻其详。”他娓娓道来:“据我村的老人讲,绘于观音桥上的字画以及那两幅对联是乐善村一位颇有几分才华的曹氏前辈写的。对于字画和对联,当时过往观音桥的文人墨客无不称赞,为其才华所折服。后来,一个道行很深的高人看出端倪,点评他的字画和对联确实不错,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然有美中不足之处,感叹其书法后续无力,并大胆预言,此人命不长矣。果不其然,不幸被高人言中,这位前辈不足四十岁便驾鹤西去,令人不胜唏嘘。”张先生讲得唾沫横飞,稍微停顿了一下,他又向我补充了一个关于观音桥的典故。他继续说道:“据说,当时的文武百官在过往观音桥时心存敬畏,坐轿的自发下轿,骑高头大马的主动下马。因为他们站在村前察看地形,觉得乐善村是一块风水宝地,将来是一个孕育大人物的地方,而观音桥位于村外头,是进入乐善村的必经之路。为此,文武百官心怀虔诚,敬奉天地神明,丝毫不敢造次。”闻听之余,想不到小小的观音桥竟如此富有神秘感,与此同时,孤陋寡闻的我也为古人的仪式感拱手作揖。老屋之二从观音桥出来,眼前的一幕,让我为之一亮。咦!乐善人什么时候不种水稻改种大棚蔬菜了?看哪!田垄里有一畦畦的秧苗,绿油油的,有辣椒,有茄子,长势喜人,惹人怜爱。还有一个偌大的用薄膜围起来的屋形空间,因为呈封闭状态,也不知道里面培育的是什么蔬菜?张先生告诉我,这个大棚蔬菜基地是村里一个年轻有为的小伙子投资建设的,他坚决不用农药和化学肥料,属于有机蔬菜,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其做法值得褒扬。村前的小溪从那道刻满沧桑的石板桥走进乐善,目睹原汁原味的稀缺美景,自是别有一番天地。桥下流水潺潺,两岸芳草凄凄,更有一棵蓊郁蔽日的古树,其枝干遒劲张扬,在历史的长河中忠贞不渝地守护着这个静谧的小村庄。眼前似乎走来几个背着书包的学童,他们正走在石板桥上,蹦蹦跳跳,欢欣雀跃,想必是放学归来吧!耳畔飘来一首动听的歌曲《读书郎》:小呀嘛小二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懒呀,没有学问喽,无颜见爹娘,没有学问,无脸见爹娘……哦!时间的渡口,谁的背影雾霭缭绕,浸染沧桑。回眸凝望,却是如此深刻悠长,似水年华,不虚此行也。村前的那口池塘站在溪边的水泥公路上,我发现村前有一栋飞檐翘角的建筑,走近一看,原来是曹氏宗祠,这说明曹氏人家聚族而居于此。宗祠前是一口活水池塘,呈椭圆形,其周边被砌成了一道约半米高的围沿,大抵是防止垂髫小童失足落水吧!望着那泓春水,我好奇地问张先生:“你小时候在这个池塘里游过泳吗?”他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游过啦。”我不怀好意地继续追问:“那你打蹦龙(太和方言)的时候,是穿着短裤?还是光着屁股?”他呵呵笑道:“这还用问,肯定是脱个精光,光着屁股,裸体游泳啦!”说到这里,我们都开怀大笑,接下来的潜台词“难道你不怕被小姑娘偷看吗?”,我也就实无必要再说出口了。古树参天在村中闲逛的时候,有幸邂逅太和镇潭沙村主任曹华平同志,由于他是张先生的发小,两人一起在乐善长大,一下子便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带着心中的疑团,我与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年富力强,对观音桥的历史了解多少?”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兴奋地说道:“你算是问对人了,观音桥曾经一派繁荣,桥上有炸油饺的,有卖各种零食的,虽然是为那些来来往往的挑夫提供服务,但价钱公道合理,童叟无欺。”我又继续问他:“这个村庄的名字有点特别,它有什么特别的来历吗?”他骄傲地说道:“我村的老一辈人心地善良,为人厚道,古道热肠,乐善好施,对往来于观音桥的挑夫经常施粥赈济,久而久之,美名传开,于是人们就将此地叫成乐善了。”闻听之后,我恍然大悟,心里对那些拥有菩萨心肠的老一辈人肃然起敬。那个美好的上午,我在观音桥上观乐善;那个难忘的中午,我在乐善人家享午宴。主人是张先生的兄弟,年近六旬,从部队转业后一直在韶关某派出所工作,适逢清明节,回家扫墓,恰巧有缘碰上了。她妻子烹饪了一桌好菜,有酸菜炒春笋,有小鱼干,还有我喜欢吃的蘑芋豆腐。主人拿出他自家酿造的米酒,非要请我喝上几杯,我以下午有事的理由婉拒,他也就不再强劝,但我看出了他的热情和孝顺。言及孝顺,为何?因为他那年近九旬的父亲正坐在另一旁默默地嚼着食物,枯瘦的脸上露出天真的笑容,这也许是他回家的最好理由吧?曹氏宗祠离开乐善时,小车从北边那条公路驶出,而非南边那条进村的公路,于是,我又意外地看到了久违的肖家山水库,它虽是一座中型水库,却功莫大焉,曾经一度是供应桂阳县城居民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别了,观音桥!别了,乐善村!我不禁喃喃道:上苍有好生之德,天道有慈悲之心,勤劳善良、乐善好施的乐善人,老天爷是不会辜负你们的。年4月25日定稿于东莞市长安镇END
乡土散文集《别梦依依到桂阳》,60元每本包邮(45元书籍费+15元快递费,中国辖区内)
湘南徐工文化工作室
姓名:徐颂翔
身份:文字搬运工
邮箱:songka.xu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eshao.com/bzzk/13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