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暖暖师姐放送了西政书单(一)
大家都消化吸收完了吗?
作为一道新题型
西政报刊荐读题其实是在侧面考察考生的阅读量
为此,我们致力于将西政官方发布的新传入门书单
完整推送给你
让大家有全面的知识储备
这样在考场上才能无所畏惧
(大家把这一期的书单和上期的《乡土中国》、《红星照耀中国》、《乌合之众》结合起来一起复习哦!这样才能全面完整)
part1.作品类
一、《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年3月5日,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此文是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党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而写的,在武昌都府堤41号完成。
其主要内容为:
1.充分估计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
2.明确指出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
3.科学分析了农民的各个阶层。
4.着重宣传了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
历史意义:
1.毛泽东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与对农民运动的研究,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对农民运动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澄清了关于农民运动的不实之词。
2.《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农民革命斗争的纲领性文献,这些关于农村调查的具体实践、问题选择与行动倡导,在历史的紧要关头,为农民运动调查奠定了基础,为革命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推动了农村大革命运动的继续发展。
3.书中提到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充分重视农民的力量”、“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对当代的中国农村建设与发展仍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的西北角》
《中国的西北角》,是中国著名记者范长江的著作。记录从年7月起,范长江作为《大公报》旅行记者的沿途见闻,向读者真实地还原当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情况。
全书由一系列的通讯结集而成,描写内容客观真实,较少夹杂作者自己的观点。书中包含中国国内第一次在报纸上公开如实报道工农红军长征的通讯,它在让人们获得对红军正确的认识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积极意义。书中所涉内容广泛,描绘的人物形形色色,既有军政要人,又有山川小民,涵盖了从社会上层至底层的各种人物的生活。
这本书同时也揭示了当时国内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民族压迫的问题,深入透彻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大大震动了当时的新闻界。
part2.业务类
一、《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作者:[美]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的资深头版撰稿人。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解释了《华尔街日报》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令人惊叹的报道。这本书的前身是《华尔街日报》的内部讲座,专门培训那些为《华尔街日报》头版提供特稿的记者。它告诉新闻记者们一件事情,就是如何用高品质的报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让这种注意力一直保持下去!如果你虽不是记者,但会时常用到写作——这本书会让你明白,到底是哪些元素让你所写的东西从本质上变得有趣和吸引人。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几乎在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示。
二、《风云人物采访记》
作者:奥莉娅娜·法拉奇,意大利女记者,作家。
她年任《晚邮报》驻外记者。年开始任《欧洲人》周刊战地记者,采访过越南战争、印度和巴基斯坦战争、中东战争和南非动乱。两次获得圣·文森特新闻奖,一次获得班卡瑞拉畅销书作者奖。她还获得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法拉奇以写著名政治人物的访问记蜚声于世。年8月来中国采访过邓小平。
书中,法拉奇坦言:“我热爱新闻工作,有哪一种别的什么职位允许你把正在发生的历史写下来呢?新闻工作就有这种可怕和非凡的特权。”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法拉奇采访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关于越南战争的问题,在法拉奇的严酷逼问下,基辛格承认了越南战争是一场无意义的战争,并且回答自己名气比总统更大的原因时,自诩骑马牧者形象,这让尼克松十分恼火。接受法拉奇的采访成了基辛格口中“平生最愚蠢的一件事”。
三、《诤语良言—与青年记者谈新闻写作》
作者:刘其中
这是一位老记者、老编辑专为青年同行写的关于如何写好新闻的书。书中引述数百条新闻和特稿,从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结构、背景解释等方面,分析其成败优劣,并探讨改进方法如果年轻记者、编辑希望迅速提高新闻写作水平,本书提供了许多诤语良言。
part3.历史类
一、《中国新闻舆论史》
作者:林语堂
本书是中国较早概述中国舆论演变过程的专著。本书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中国自古代到现代以来的民意是如何表达的?作者分古代和近现代两个部分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文人学者和普通大众在何种情况下、以何种方式实践公共批评。
林语堂尤其关心中国古代清议与朝廷权威之间的斗争以及民国时期新闻报业所代表的民意与国民政府的斗争,这在作者看来是民主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所在。
书中作者强调新闻报道要贴近人的内心和生计、要有人情味、要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喜闻乐见、要用脚写作(指要多实地采访)等,对当今的新闻工作不无裨益。
二、《全球新闻传播史》
作者:李彬,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这本书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了,新闻传播学子必读书目。
本书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力图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里揭示的一系列“全球化”命题为指导,同时吸取20世纪以来“新史学”的理论,针对全球新闻传播的历史演化、社会动因、专业背景、内在逻辑及发展趋势等,展开全面系统而不失深入细致的分析,点面结合、史论结合、历史与逻辑结合,以期勾画一幅有机的而非机械的、整体的而非割裂的、联系的而非分离的全球新闻传播史,从而既为新闻传播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学术支撑,又为我国新闻传播界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提供科学的历史参照。
三、《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
作者:E·M·罗杰斯(美)
撰写传播学史的历史学家具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E·M·罗杰斯通过传记式的编写工作,在人的基础上来理解传播学史,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涉及众多人物与机构以及若干学科的知识背景,并以此表明,传播研究如何富有意义地影响了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这种有重点的综合研究使本书成为上述领域的学者必读的读物。本书内容丰富,史实性强,图文并茂,人物生平纪事详尽,叙述有通俗与专业相结合的特点,故为传播学的广大专业与业余读者所喜爱。
part4.专业类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二讲》
作者: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写组
本书是中宣部、教育部和国家社科规划办设立的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最终成果。
全书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系列重要问题作了言简意赅的专题性论述。第一讲统领全书,论述了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背景、意义、方法,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产生及其中国化的发展进程。其他十一讲,涉及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新闻事业的根本性质、党性和人民性及其关系、舆论导向、正面宣传、新闻真实、新闻传播权利与社会责任、新闻法治与道德规范、传播新技术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国际传播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由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统的有机整体。
二、《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
作者:(美)洛厄里,(美)德弗勒,刘海龙译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对于大众传播经验研究的历史采取了十分特别的叙述方式。其独特之处在于,它用“里程碑”将这一领域的历史组织在一起。何为“里程碑”?这个词来源于古时候人们放在道路(如罗马的阿皮安路)沿线的石头,这些石头用来告诉行人他们已经走了多远,还需要走多久才能到达最终的目的地。而书里的14个里程碑则给读者提供了一幅关于大众传播研究所走过的“学术路线图”。对于大众传播的初学者来说,这本书回答了这样一些问题:我们来自何处?我们是如何到达这里的?我们在哪里?我们将向何处去?
三、《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
作者:孙玉胜
本书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央电视台新闻改革的背景下,讲述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实话实说》等栏目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这一场始于年的电视新闻改革,是从探索对电视观众新的“说话方式”,即新的电视语言叙述方式开始的。作为央视新闻改革的领军操作者,作者回顾了电视人的理念与激情如何具体化为崭新的电视理念——重新检讨电视与观众的关系,重新认识电视的“家用媒体”属性,重新定位电视的叙述态度和叙述技巧,乃至改变电视的语态。由此改变对历史的记录方式。本书叙述的是十年中的事,但不是十年史。它记录的是改变的过程、背景、追求和检讨,以及作者自己对一些电视理念的注释和解读,及十年改革经验的省思,既有大众希望知道的往事细节,又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和传媒从业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网络社会的崛起》
《网络社会的崛起》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曼纽尔·卡斯特编著的实体书。
《网络社会的崛起》的主要内容是:
1.网络将如何影响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为什么近年来美国经济能持续快速增长?
3.网络公司成功的奥秘是什么?
4.为什么网络成了各大企业董事会的烫手话题?
5.中国网络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6.网络将如何影响人类社会的精神生活?
这些就是西政官方推出的新传入门书单
大家快快拿去好好背诵记忆吧!!
小伙伴大家下期见!
文字:西西师姐图片来源:网络图文排版:西西师姐审核校对:新酱暖暖学姐扫描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eshao.com/bzfx/12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