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里的故事,讲给你听

发布时间:2022-9-2 8:36:39   点击数:
正值建党百年,电视和网络上热播的《觉醒年代》《理想照耀中国》等红色大剧中,那一个个义无反顾的身影虽未谋面,一幕幕动人心魄的场景虽未亲历,但隔着屏幕,仍能感受到澎湃的热血和信仰的力量。审视此时我所在的忻州,在那个动荡年代,这里也不乏觉醒的先驱;理想照耀中国,也照耀着忻州这片红色的土地。

1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于忻州而言,星星之火在哪里?又是怎么燎原的?我心中的日历不停地回翻……

早在建党前一年,年深秋时分,静乐青年高君宇作为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学生,就在北平加入了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58名党员之一,也是山西第一个共产党员。这意味着,从那时起,这位“五四健将”就已经把山西和忻州写进了党的历史。高君宇像(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年6月初,“五卅惨案”刚刚过去一周年,肃杀的街道上行人稀少,崞县中学学生会主席刘葆粹,就在太原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忻州第一个共产党员。同月上旬,忻州第一个党支部——中共崞县中学支部也筹建成立。次年元月,忻州第一个县委——中共定襄临时县委成立。有人说,闪电是伟大的觉醒者,因为它唤醒了沉睡的大地。高君宇先生就是这样一位“闪电”般的代表人物。他在日记中用诗句袒露心声:“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显然,他不是一个躲在书斋里“躺平”的人。他这把宝剑带头砍断束缚新思想的旧辫子,带头冲向前方火烧赵家楼。他这簇火花拼尽羸弱之躯,数千里播撒革命火种,两次深入虎穴又机智脱险。他接受重托,担任孙中山先生政治秘书,南下广州协助平叛,北上起草《北上宣言》,不向病魔屈服。他像闪电一样穿梭于演讲、聚会、斗争、办刊之间。最后,真的如彗星般急速地燃尽了自己。《北京大学日刊》曾评价他:“久而益厉,猛勇有加,其弘毅果敢,足为青年模范。”这个青年模范,从忻州这样一个逼仄僻壤走出来,却真真切切展现了一个青春中国该有的辽阔与深刻。我对先生景仰已久,在北京工作时,就知道陶然亭公园有他的塑像和墓碑,那里曾是他和中国共产党的先驱者们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之所,因辗转忙碌,自己竟未去凭吊过。来忻州工作的机缘,让我有了近距离拜谒他的机会。去静乐下乡,我专程赶到文庙东面的明伦堂院,也就是岑山书院,先生曾经读书的地方。静乐县文庙明伦堂。忻州日报资料图远远地我就望见了他的雕像。他站立在一块土坡一样的大理石台基上,仿佛正注视着我,我不由得加快脚步向他走去。快走到跟前,才看见他单手叉腰,迈开步子,正向前奔去,他的目光穿透镜片投向我,温暖而坚定。我深知,先生有着更高远更广阔的凝望。

岑山书院。王文君摄

我来到的地方,正是先生出发的地方。这让我瞬间感觉,历史原来离得这么近,从先生那时起到现在走过的百年光阴,就在我与先生咫尺交臂间、弹指一挥间,仿佛仍能听到他炙热的心跳,仿佛我与他处在同一时代。忻州的觉醒者当然还有很多,可以列出一长串名单:参加南昌起义并追随朱德和陈毅到井冈山的赵尔陆上将,中央苏区政府总务厅厅长、被誉为“红都管家”的赵宝成,为山西国共合作抗战作出巨大贡献的薄一波,共和国元帅中唯一的北方人徐向前,由崞县九名就读北平大学的穷学生组成的“九穷”小组,在外求学或回乡探亲早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徐则欧、史雨三、师祥甫、郭润芝、樊瑞堂、张亨晋、郭卯元、李希龙、张孝友、范若愚、高钦……这是徐向前(左)与叶剑英在陕北(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如果统计一下,从忻州走出去的革命者、领导者、将军和士兵到底有多少,从忻州南下、西进、北上的干部到底有多少,我想那绝对不会是一个小数字。信仰的种子一经播撒,就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即便地处千沟万壑,即便闭塞至极,但革命火种还是燃烧了起来,这里的大山深沟也不能阻挡先进分子的革命热情。那些年代,革命烽火燃遍了神州每个角落。我工作生活过的地方,无论是安徽、吉林、江苏、福建,还是北京,没有哪一个地方没有可歌可泣的故事。我不由得感慨,在中国大地上,近百年来,往往就是一段又一段的红色历史,走到哪里,都在牵引着你。一个人不是在历史故事的这一段,就是在历史故事的那一段,如果你细心去留意的话,你始终是走在红色历史的某个篇章里。

2

总有一种信仰的力量,势不可挡;总有一种执着的精神,让我们感动并崇敬。在江苏工作时,我曾划进苏南的芦苇荡,如同划进一出久唱不衰的京剧里,抗日的烽火映红了浩渺烟波;我也曾叩开苏北平原的农庄,仿佛叩开一段烟雨深处的血火记忆,聆听一曲鱼水情深的英雄赞歌。更为深沉的定格,则来自我到访过的南京中山陵,那自下而上“警钟”形状的设计,给这座庄严肃静的陵墓陡然增添了几多忧思。

无人机拍摄的南京中山陵。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年岁末,最尖厉的一声警钟,由一个忻州人敲响!他报国无门,带着满腔悲愤,在中山陵前以剖腹自戕、洒血明志的决绝方式惊醒国人。不用我说,人们都会说出他的名字:续范亭。他被誉为中国抗战“最有血性的爱国将军”。作为辛亥革命元老、作为孙中山先生曾经的卫士长,将军泣血手书五首《绝命诗》,开篇一首就写尽英雄浩气:“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窃恐民气摧残尽,愿把身躯易自由。”这是续范亭像。新华社发最令我动容的是,将军随陕甘宁边区党政军机关撤离途中,病情加剧,最后的遗书竟是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我不由得顿住了。与高君宇先生一开始就坚定加入中国共产党不同,续范亭将军是从一个装备精良、锦衣玉食的党派切换到另一个背靠窑洞、小米加步枪的党派,这样的抉择,对于一位病榻垂危的将军,到底意味着什么?一定是意味着那超越生死之上的真正的信仰!惊悉续范亭将军病故的噩耗,一位与他同年生的共产党人十分悲痛,亲书挽联:“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内容引起强烈共鸣。人们很快知道,手书挽联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光阴荏苒,笔墨不老,毛主席写给续范亭将军的那14封书信,还在见证着彼此水乳交融的诚挚革命情谊。当我从忻州驱车来到将军的故乡原平,走进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范亭中学,走进朱德总司令亲笔题写匾额的纪念堂,仰望他高耸的半身汉白玉雕像,聆听讲解员介绍他的生平,仿佛走进他苦心孤诣、救国图强的一生。展厅里一张将军与女儿续磊的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将军剖腹后,医院治伤时留下的影像。照片里,续磊坐在病床边,和父亲一同望向前方,他们的眼神里,没有一丝恐惧和悲伤,有的只是坚毅和果敢。从这一段红色展陈中,我了解到,将军的女儿是记者,嫁给了同样是记者的穆青。穆青是我们熟知的新华社老社长,也是我国新闻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作为晚辈,作为曾经的新华社记者、现在的忻州新市民,看到历史脉络冥冥之中的延展,我不禁心潮澎湃,浮想联翩,十分感慨历史的机缘巧合,也感谢这样一种人生际遇。

3

这个村庄就像一把火炬,点燃了全民抗战的烽火,众多的老一辈革命家在此留下战斗的足迹。南茹村,忻州五台县一个小村庄,曾经享有“茹湖落雁”的美誉。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有一群人,他们来到这里,可不是为了观赏落雁,体味风雅,而是要鼓荡起一个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抗争的血性。年9月23日,也就是日寇发动“七七事变”后的两个多月,以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的八路军总部进驻南茹村,南茹村也成为我军抗日司令部第一个驻扎地。那些日子,南茹村沸腾了!朱德、彭德怀、任弼时、邓小平、刘伯承、贺龙、聂荣臻、左权等八路军高级将领接踵而至,电话、电报、命令此伏彼起,运筹决胜几百里之外。我到访过八路军总部旧址,一座典型的北方四合小院,四周高山环抱,全民抗战烽火在此点燃。走进院子,曾经的硝烟已经远去,一切归于平静。五台县南茹村八路军总部旧址。宫爱文摄难以想像,八路军师首战平型关的战斗号令就发布于此。我们都知道,那次战役干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就是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名扬天下。

平型关。陈宝摄

难以想像,为配合国共忻口会战,师雁门关伏击战运筹于此,师夜袭代县阳明堡机场亦谋划于此。而百公里外的忻口村,经受了一场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中日交战最为惨烈的战役,数万将士喋血疆场,爱国将领郝梦龄、刘家麒、郑廷珍同日捐躯赴难。忻口战役也与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并称为抗战初期“四大战役”。忻口战役纪念墙。陈宝摄犹记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盛大的阅兵仪式上,10支受检阅的英雄部队忻州就占了3支!当平型关大战突击连、雁门关伏击战英雄连、夜袭阳明堡战斗模范连徒步方队踏着整齐的步伐走来,仿佛他们就是从忻州红色记忆的深处走来,走得铿锵有力,走得气势如虹。也难以想像,那些深思熟虑的决策就是在这简陋的一隅形成。党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第一张蓝图绘就于此,党创建首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规划诞生于此,恢复我军党代表和政治机关原有制度的意见出台于此,体现我军对日本战俘政策的首份文件也制定于此。我看过那份文献,一千来字的《八路军告日本士兵书》,内容不多,但字字千钧!对于多数人,单看标题,就能感到一种直截了当的威摄力。那段历史给予南茹村的时间并不宽裕,满打满算,八路军总部驻扎于此的时间也就一个多月,当年的10月28日就进行了战略南移,转战太行山腹地。而所有这些奇迹,都是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创造出来的。这让我意识到,时间的分量对于每个人、每个地方真的并不相同。可以说,南茹村为中国抗战打了一针又一针的“强心剂”,使得抗战的旋律不再像开头几个月那般低沉、那般压抑,开始变得明快起来,里面已经有了大刀进行曲的激越、黄河大合唱的怒吼。这么多的“第一”,南茹村不成为“第一村”都说不过去。果然,她像那些被党史专家誉为“抗战第一村”的村落一样,被誉为“八路军出师华北前线进行抗日战争的第一村”。像南茹村这样,看似普通却极富传奇色彩的村落,在忻州大地还有很多。五台县的金岗库村有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神池县的横山村,八路军团长高永祥以身殉国后改名永祥山村;举世瞩目的百团大战首战地就在静乐县的康家会,那里打响了这场规模空前的战役的“第一枪”……

静乐县康家会百团大战首战纪念馆。吕宣中摄

正是这些朴素的乡村和厚重的土地,把我们带回一个个红色的历史瞬间。在那些现场,如今只有必不可少的提示,没有过分的装饰。唯其如此,我们来到的才是真实的旧地。那些广大无言的存在,正是对一段峥嵘岁月最深刻的铭记。如今的阳明堡飞机场早已没有飞机,只有一大片玉米在生长,也唯其生长,才是对长眠者最好的致敬。于是,有意无意,我对忻州大地上的那些斑驳村落、羊肠小道多了几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eshao.com/yxcl/145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