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少伟
年前,上海《民国日报》头版曾登出《外国语学社招生广告》,它看似一则普通的招生广告,实则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创办的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问世。如今,追忆这个红色学府的非凡历程,令人对上海的城市精神有更深的感悟。
年9月28日,上海《民国日报》登出的《外国语学社招生广告》
以公开办学为掩护
年夏,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在上海成立时,上海已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许多追求进步的各地青年都来到这里,希望吸收新知识、接触新思想。因而,李达的《一九二O年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说:“‘五四’运动后,湖南、湖北、安徽、四川等地,有不少青年对旧社会不满,要求思想解放。这些青年,都有一股朝气,想干革命工作,想谋出路。许多人脱离了家庭和学校,到上海……”
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环龙路(今南昌路)和霞飞路(今淮海中路)之间,已分布着一片典型的石库门建筑群,统称“渔阳里”。这里有条南北贯通的弄堂,近环龙路的一段是老渔阳里;近霞飞路的一段是新渔阳里,通常人称渔阳里。此处很适合设秘密机关:由于属上海法租界较迟开发的僻静地段,房屋租金比东部旧城区、西部西式住宅区要低不少;对口的霞飞捕房管辖范围广,巡捕人手不足,无法对各种思潮和政治活动实施严密监控;作为石库门里弄,弄堂有多个出口,每幢自成独立空间的建筑,均辟前、后门,遇紧急情况撤退方便。所以,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弄2号)和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弄6号),分别成为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机关和活动基地。
为了团结和教育广大青年,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很快就筹建团组织。俞秀松作为党组织最年轻的成员,承担起这项任务。年8月22日,俞秀松与施存统、沈玄庐、陈望道、李汉俊、叶天底、袁振英、金家凤发起建立第一个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由俞秀松担任书记,机关设于渔阳里6号。
接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根据培养革命干部和输送进步青年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的需要,在沪创办外国语学社。《彭述之回忆外国语学社的情况》说:“创办东方大学的决定刚作出,陈独秀就从维金斯基(按:即维经斯基)那里知道了。一俟得知这个消息,他立即委托杨明斋在渔阳里6号筹办中国共产主义中央小组外国语学社,并以最紧急的方式当面或者写信……让尽可能多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们停止一切工作到上海来,为留学莫斯科做准备。”
年9月28日、30日,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员邵力子担任经理的上海《民国日报》在醒目位置两次登出《外国语学社招生广告》:“本学社拟分设英法德俄日本语各班,现已成立英俄日本语三班。除星期日外每班每日授课一小时,文法课本由华人教授,读音会话由外国人教授,除英文外各班皆从初步教起。每人选习一班者月纳学费银二元。日内即行开课,名额无多,有志学习外国语者请速向法界霞飞路新渔阳里六号本社报名。”
外国语学社教室复原场景
外国语学社以公开办学为掩护,学员主要由相关人士和团体推荐。经推荐入学者无须付费,《曹靖华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早期情况》写道:“我在这个外国语学社学习,既没交学费,也没交饭费和宿费,全是S.Y.(按:即社会主义青年团)包了。”
进步青年来到黄浦江畔
外国语学社由杨明斋负责,俞秀松兼任秘书(校长助理)。杨明斋原为旅俄华侨,年春担任来华的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的随行翻译。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筹建期间,他在渔阳里6号创办中俄通信社。中俄通信社作为共产党组织的第一个通讯社,主要任务是向共产国际发送通讯稿报道中国革命消息,同时向中国人民披露十月革命后苏俄的真实情况。年7月2日,上海《民国日报》“世界要闻”专栏首次发表它提供的《远东俄国合作社情形》,引起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eshao.com/nrsj/13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