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马克思的《新莱茵报》
艰难的起步,两代人的使命
作者:陈力丹
年2月24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当天,持续三天的法国二月革命取得胜利,无产阶级首次在社会革命中成为主导力量。统治法国的波旁王朝幼系政权被推翻,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二月革命点燃了席卷欧洲大陆的-年民主革命的火焰。3月5日,马克思接受法国临时政府的邀请,从被驱逐的布鲁塞尔来到巴黎。3月11日,马克思当选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主席,恩格斯为委员。3月下旬,马克思和恩格斯制定了同盟在德国的具体政治纲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十七条”),印成传单与刚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一起分发给回国的德国工人。
4月6日,马克思、恩格斯和盟员德朗克同行,乘坐邮驿马车启程回国。
4月11日,他们到达普鲁士莱茵省的中心城市科隆。4月12日他们参加恢复出版《莱茵报》的股东大会,在同盟科隆支部的支持下一举取得报纸的创办权。为了继承老《莱茵报》的传统,新报纸名称确定为《新莱茵报》,马克思为主编。
6月1日,原定7月1日出版的报纸提前一个月出版。马克思写道:“鉴于反动派实行新的无耻发动……我们决定利用自由环境中的每一天,从6月1日起就开始出报。”
于是,世界上第一家无产阶级日报,也是第一个共产党实际上的机关报《新莱茵报》诞生了。
以上的叙述,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简要过程。任何关于马克思生平的论著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都绕不开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办的报纸——《新莱茵报。民主派机关报》。报纸的出版与散发是践行《宣言》阐发的共产党的纲领和策略的最近革命实践,马克思认为这是他和恩格斯一生中的“《新莱茵报》的全盛时代”(diebestenTageder?NeuenRhein?ischenZeitung“)(《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页,人民出版社,年)。他们在报纸停刊的当年下半年,就开始讨论这次革命的经验和教训,第二年(年)他们分工合作,用整整一年的时间从不同角度切入,撰写了一系列关于这次革命实践的总结文章,发表在他们编辑的《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杂志上。对这一年他们革命实践与思想理论的研究,构成了后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话题之一。
《新莱茵报》创刊号头版
编译马克思的《新莱茵报》:
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壮举
从另一个角度看,《新莱茵报》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开创者——马克思和恩格斯新闻观的第一次完整的实践,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新闻实践中唯一一次完全掌握了报纸的编辑权和实际经营权。从确定报纸的宗旨、组建报纸编辑部和发行部、组织遍布欧洲的通讯员网、读者群的发动、广告的征集,报纸资金的筹集和使用、印刷商的选择、报纸号外(Ex?tra-Beilage)、附页(Extra-Blatt)、特别附页(Au?erordentlicheBeilage)的散发和张贴,以及报纸出版本身的宣传等等,都在马克思的运筹帷幄之下,由共产主义者同盟盟员和盟员领导的各种社会团体组织、运作和协调。
关于《新莱茵报》在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研究,还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都被视为极为重要的研究领域。但是,我国这两方面关于《新莱茵报》的研究文章,均只限于依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该报上发表的文章来论述,还没有直接依据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原版全部内容进行过研究,因而研究长期停留在这个层面,难以深化。
即使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该报上发表的文章,60年前至3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只收录了篇(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关于他们发表在《新莱茵报》上的文章,至今一卷也未出版。目前最新(年12月)的国际同行的考证结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莱茵报》上共发表了篇(组)文章;有篇(组)他们发表在该报的文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没有收录;同时这版《全集》误收录53篇(段)不是马克思或恩格斯写的文章。随着考证的更新,这些数字可能还会发生变化。
年,我国出版了《新莱茵报》影印合订本(对开两大本,近版,其中缺第号和二十几期非正刊,发行套)。由于当时德语人才缺乏,《新莱茵报》的文字全部是哥特体字,中国熟悉这种古老字体的人更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是根据俄译文转译的,其他十分之九的报纸内容没有人看过。60年来,所有关于《新莱茵报》的文章不断重复使用诸如“革命纲领的宣传者”“人民革命的指挥部”“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来之不易的阵地”“永远飘扬的旗帜”等等标题,讲述老得不能再老的革命故事,但基本不是新闻专业的故事。因而,深化研究《新莱茵报》的第一步,应该是提供完整的《新莱茵报》中译文原版,并还原完整的版面语言。
年第10期《出版发行研究》发表的《无产阶级办报传统的追根溯源——〈新莱茵报〉出版史考证》,是我国以阅读原报纸为基础的第一篇关于《新莱茵报》的论文,作者是我带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夏琪。
至今,还没有哪个国家的学界把《新莱茵报》完整地翻译为本国文字,哪怕是完整的一号报纸。如果我们能够完成这项工作,将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个壮举。我国《新莱茵报》的研究,需要突破德语的屏障,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真正提升到学术化和国际化的高度。
编译马克思的《新莱茵报》,
38年前的夙愿
年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即在年被解散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73级“工农兵学员”到北京市朝阳区委开门办学,在那里师生们完成了铅印本《新闻理论讲话》,其中第一讲第一节《第一张无产阶级的机关报——〈新莱茵报〉》是我写的,约1万字。年,我在《新闻研究资料》第一辑发表文章《最后一号〈新莱茵报〉》。年我写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是“马克思从《莱茵报》到《新莱茵报》的报刊思想”。由于材料搜集的时间跨度较大,最后只写了《莱茵报》部分(文章涉及《新莱茵报》),这已经是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第一届80多位同学中最长的论文(页打印纸,8万字)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同届研究生郑保卫的选题是《新莱茵报》,很久以后我看到了他的论文,51页打印纸,3万字。我不懂德语,知道人大图书馆存有《新莱茵报》影印合订本,因为路远没有去看;郑保卫学的是俄语,就近去图书馆翻看过,但看不懂,所以他的毕业论文没有提及报纸的版面。
年3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等单位召开“纪念马克思逝世周年新闻学术讨论会”。新闻所首任所长安岗(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也是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首任主任)在会上提出翻译《新莱茵报》的任务,他说:“我们纪念马克思,不是搞形式、走过场,而是要作一点学术性的研究工作。”“我们能否把《新莱茵报》都翻译成中文,让全国新闻工作者都来学习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编报、怎样写稿、怎样做评论工作的。我们现在的学术讨论需要深入,需要拿出点实际的东西来。下一次我们能否来一个关于《新莱茵报》的专题讨论会,研究这张报纸的一切方面,包括它的文体、写作艺术。如果我们这样做了,我们就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根据中国的新闻实践更进一步结合起来”。
所党组书记和副所长戴邦(曾任新四军《拂晓报》记者和《雪枫报》副社长)也指出:“以往对《新莱茵报》的介绍,大都是从政治角度进行分析,如果从报刊工作角度来研究,就可以看到,《新莱茵报》是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资本主义的报刊世界中的一张无产阶级报纸,它的版面、专栏、时效、编辑部的分工合作、报纸批评、文风、客观报道与党的立场,报纸通讯员、社会新闻报道,甚至报纸的发行、广告等等方面,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创新精神。如同我们研究《新华日报》和《解放日报》一样,研究《新莱茵报》对我们现在的新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两位所领导提出的翻译和研究《新莱茵报》任务,没有人能够公开回应。我与两位领导坦言,新闻学界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人中,无人懂德语。我那时刚在北外自费函授学德语,只认识几个介词,无法以《新莱茵报》原版为基础做研究。
现在,我终于可以告慰老领导了。我们开始了马克思《新莱茵报》的编译,并开始了以报纸原版为基础研究《新莱茵报》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毅然的决定
艰难的起步
下决定要编译《新莱茵报》,是在一个偶然的情境下确定的。
年7月8日,在暨南大学召开了我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科全书》新书发布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新时代中国新闻传播新使命”研讨会。下午的研讨会上,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李彬发言中谈到: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要学习《新莱茵报》革命精神,现在我们连《新莱茵报》都没有翻译过来。我说,人民大学图书馆有合订本,但翻译会很难。主持讨论的暨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支庭荣当场拍板说,我们来组织翻译《新莱茵报》。我当时是暨大的讲座教授,本学科研究马新观的学者中唯一略微懂一丁点儿德语的人,这个事情自然由我来担当。原来我想都不敢想这个事情,既然有学院做后盾,我承诺先做起步工作,但说明由于我年事已高,不可能最终完成这项工作,得有接班人从事这项工作。学院有较多的“共建费”,理论上是足够用的,但后来才知道,这笔钱到账很晚,由于财务制度的限制,用于支付编译劳务很困难。
我回到北京,7月12日与人民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付晓静联系,请两位同学用小平车把两大本《新莱茵报》合订本借了出来。图书馆的管理员感慨地说,他在这个岗位十几年了,从未有人来借阅过。当晚我打了一系列电话,委托各高校,特别是几个外国语大学里新闻传播学院的人,帮助联系本校的德语系老师参与翻译工作。7月19日,我与暨大指定的助手李志敏老师讨论工作计划并开始联系出版社。7月26日,李志敏来到北京,借用中央民大三位研究生,用4天时间翻拍了整个《新莱茵报》合订本。
后来我多次追问委托的各高校新闻院系的人,各高校的德语老师的课程普遍很满,有太多的相对容易的日常德语翻译工作,而我们要翻译的是年前报纸上的哥特式花体字,没有人熟悉那个时代;我们无法提供原版报纸,还得通过放大照片来看原文;这项工作还没有国家的课题背景。结果没有请动一位德语老师。
中央民大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毛湛文知道他们学院有一位硕士生的论文写的是德国早期的手抄新闻,于是找到她。她说是在德国读硕的同学帮助翻译的,于是通过她找到在哈勒-维腾贝格马丁路德大学读硕的同学。这位同学承担了翻译第1号,这是找到的第一位译者。
随后李志敏老师找到广州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朱颖教授,她积极动员了二十几位学过德语的硕士生,认领了第2号和第3号,后来还有合肥、西安的外国语高校的德语学生参与,还有两位西安外大新闻传播学院学德语的老师答应承担两号。我专程去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郭可院长、陈沛芹副院长为此组织了德语博士、硕士座谈会,但最终不要说教师,连博士生也没有参加的。后来我通过个人关系接力联络,有一位华东师大的德语老师承担了一号;一位要到中央编译局工作的老乡向我咨询,我借此请她承担了一号,这两位比较专业,但各自工作确实很忙,我盯了一年多才完成。后来川外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刘国强告知他们招了一位德国博士留学生,于是落实了终刊号的译者。李志敏老师为此建立了《新莱茵报》翻译 《新莱茵报》将于6月1日起每日发行。
订阅价格:科隆地区一季度1塔勒15银格罗申。除科隆外,普鲁士其他地区2塔勒3银格罗申9分尼。普鲁士以外地区需要加收邮费。
6月份只能与下一个季度(7月,8月,9月)同时订阅。这四个月订阅的价格是:科隆地区2塔勒;科隆地区之外2塔勒25银格罗申。
可通过国内外所有的邮局和书店订阅。或在报纸发行部威·克劳特先生处订阅, 可在报纸发行部继续认购股票,外埠认购股票者也请与该处联系。
登载广告费用
四栏版面8磅活字每行或相同篇幅…1银格罗申6分尼。
[翻译:刘然;审读:夏琪]
从第16号持续到87号,每天头版头条通栏仍为报纸发行部的征订启事,只是压缩为一段文字,行文做了简化表达。
《新莱茵报》的广告是很丰富的,每天正刊四版,一般第四版均为广告,有时第三版也有部分广告。该报创刊号第一条分类广告,不是商品广告,而是“科隆城市居民情况”,分为“出生”(7人)、“死亡”(6人)、“结婚”(4对)三部分。这样的广告,对当事人或亲属而言,一句话的广告费用微乎其微,但报纸的公示具有法律性质的权威记录价值。第二条广告是邮轮航班信息,仍然是服务性质的,共有11班莱茵河邮轮去往20个不同地点(包括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和海牙)。第三条广告还是公益性质的:莱茵河水位,5月31日为7英尺2英寸。该报的航班信息,很快从莱茵河流域扩展到驶往波罗的海、北海、地中海的航班,并进一步扩展到驶往北美和加勒比海以及南美洲的航班。
除了各种商品广告,《新莱茵报》还有股市交易、粮油市场,甚至来自古巴的砂糖广告,以及各种政治观点表达、私人事项的广告。例如第3号的私人广告《吕布尔》,当事人因为在吕布尔市的一次宴会上与市长发生冲突而被关押了2小时,为了自己的名誉而叙述经过和自我辩解,中译文长达0字。他愿意花钱自解心结,报纸提供这样的服务不是两厢情愿的好事吗。
仅从《新莱茵报》的版面,就可以感受到马克思的报纸经营理念,他从不放过任何可以为报纸带来收入的机会。他说过:只靠精神资本是办不了一家报纸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48卷页)
这次编译《新莱茵报》,得以理解了恩格斯关于该报文学副刊一段论述的内涵。年,他以该报编辑、诗人维尔特的作品为榜样,批评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和党的机关报,写道:“维尔特所擅长的地方,他超过海涅(因为他更健康和真诚),并且在德国文学中仅仅被歌德超过的地方,就在于表现自然的、健康的肉感和肉欲。假如我把《新莱茵报》的某些小品文转载在《社会民主党人报》上面,那末读者中间有很多人会大惊失色。但是我不打算这样做。然而我不能不指出,德国社会主义者也应当有一天公开地扔掉德国市侩的这种偏见,小市民的虚伪的羞怯心,其实这种羞怯心不过是用来掩盖秘密的猥亵言谈而已……终有一天,至少德国工人们会习惯于从容地谈论他们自己白天或夜间所做的事情,谈论那些自然的、必需的和非常惬意的事情,就像罗曼语民族那样,就像荷马和柏拉图,贺雷西和尤维纳利斯那样,就像旧约全书和《新莱茵报》那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9页,人民出版社,年)我国始终无人就恩格斯的这段话做任何阐释,因为没有人看过维尔特在《新莱茵报》上的这方面作品。
就此,我们欣赏一下恩格斯称赞的维尔特作品所表现的“自然的、健康的肉感和肉欲”(natürlichen,unent?behrlichenund?u?erstvergnügli?chenDingen)。例如《新莱茵报》第5号头版发表的维尔特的总标题为“荷兰行”诗的第二首:
可爱的女人们!牙齿那么白脸颊那么红,
我衷心地爱她们,我热忱地爱她们——
她们腿上穿着裤子。如果她们去睡觉,
她们轻柔地脱下裤子,
然后欢欣鼓舞地跳进松软的床上——
而后将裤子挂在床的靠背上。一次波恩的哈教授闹个笑话,他入寝时心不在焉:他把裤子放在床上,
却把自己挂在床的靠背上啦。[翻译:潘华]
再看《新莱茵报》终刊号头版维尔特的小品文《给女士们的公告》里的描述:
不要去问:怎么做?你们心里很清楚。让你们年迈的男人们离开,带上新的男人们,那些变革者——就是这样!
如果四十或者五十年前喊道:“法国人来了!”那么所有年轻的女孩和女人都急切地靠在窗边,把窗帘拉到一边,然后向街道看去,既淫荡,又羞耻,直到鼓手长带着他巨大的鼓棒,以及后面那些有趣的年轻小伙子,他们简简单单地齐步进入这个城市也进入每个人的心里。——就算是以后再也生不出好看的小孩,也要为这些法国人的远征送上祝福!
现在不会喊道“法国人来了!”不,“匈牙利人来了!”并且你们应该友好地接待这些匈牙利人。这是德国政治应当用心的事情。匈牙利人就是19世纪的法国人!
以前德国的女孩们在最有快感的时候会悄声说:“你让我不快乐!”不久他们就会欢呼:“你让我快乐!”因为匈牙利人会变成德国人而德国人会变成匈牙利人,而那快乐的嘴唇的吻会在山川森林间燃烧,直到西伯利亚的积雪融化,直到哥萨克被顿河和德涅斯特河浸没。
[翻译:何渊]
《荷兰行》带有一些生活的幽默;而《给女士们的公告》则蕴涵着德国40多年以来的政治变迁。19世纪初,法国人给德国人民带来了革命的因素,而当前是匈牙利革命军正与奥地利军队展开激战……这就是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的风格。报纸在反动派的迫害下被迫停刊,他还在用红色油墨印刷的最后一号报纸上以胜利者的姿态和欢快的生活气息呼吁德国的妇女们,离开那些固守旧秩序的老朽,跟革命者走。当初的革命者是带来法国大革命气息的法国军人,如今给德国带来革命因素的是正在与奥地利皇家军队激战的匈牙利革命军。
恩格斯34年后对此记忆犹新,再次展示《新莱茵报》当年的风采,目的在于提倡报纸的一种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和报纸幽默的风格,包括挑战当时的禁欲主义。
有意思的是,我写的关于《新莱茵报》文学副刊的上面这些文字,某省学术期刊的上级审读人员以有色情描述为由,要求删除其中引用的《给女士们的公告》的段落,否则不予采用。这段话发表在马克思主编的报纸被迫停刊的最后一号头版,显然代表马克思的寓意,作者是马克思的战友、共产主义者同盟盟员,而且在很多年后其内容和风格由恩格斯写专文予以提倡。我拒绝删除,转而一字未改地发表在《东岳论丛》上。
《新莱茵报》第号附刊第一版
《新莱茵报》第号附刊第二版
已经开启的马克思《新莱茵报》
中文版编译与进一步研究
年11月17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了以“《新莱茵报》的编译与研究”为主题的《新闻与传播研究》年增刊发布暨学术研讨会。这期10月出版的《增刊》,首次发表了《新莱茵报》创刊号、第2号和终刊号的中文版,以及4篇研究论文。几乎同时,《辽宁大学学报》年第4期(10月出版)发表《新莱茵报》第4号中文版,陕西《新闻知识》年第10期发表《新莱茵报》第14号中文版。年内共有5号马克思主编的《新莱茵报》中文版得以发表。
以《新莱茵报》原版报纸为基础的研究,加上年的1篇,到年底已经发了11篇论文。除了《增刊》的4篇论文外,年第9期《城市党报研究》发表我的论文《马克思〈新莱茵报〉的国际视野》;年第4期《辽宁大学学报》发表我和张月的论文《鲜为人知的马克思〈新莱茵报〉期非正刊》;年第5期《兰州大学学报》发表我和杜渐的论文《马克思〈新莱茵报〉资金源的经营实践》;年第11期《新闻大学》发表我和夏琪的论文《论编译马克思的〈新莱茵报〉》;年第11期四川《新闻界》发表我和夏琪的论文《新确认的恩格斯〈新莱茵报〉37篇(组)新闻考证》;年第12期《东岳论丛》发表我的论文《以原版〈新莱茵报〉为基础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展望年,四川大学《新闻与传播论丛》正在排版第5号《新莱茵报》中文版,福建《东南传播》杂志已经排好了年第1期发表的《新莱茵报》第3号中文版。《河北大学学报》和广西《岭西学刊》承诺年发表《新莱茵报》第6号和第8号的编辑注释工作已经处于收尾阶段。
这项工作在经历了艰难的起步阶段后,终于看到了首批编译和研究成果。
编译和研究《新莱茵报》本身,如果各种条件具备,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才可能完成,估计万字,计划出版22卷(每半月一卷)。这是需要两代人完成的事业。希望这项工作后继有人。
(转自《中华读书报》年01月20日05版,作者为四川大学讲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课题来源:四川大学专项课题“马克思主编《新莱茵报》的编译与研究”。)
编辑
王心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baozhijieshao.com/bzzk/13528.html